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 · 官方网站

车内异味投诉频发 健康成为汽车消费关注焦点

2022-09-01 中汽数据有限公司 崔晨 王雷 田博阳
当前,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消费者对车内健康的关注度逐渐上升,对于车内环境健康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车内空气质量、防过敏、抗菌防霉、颗粒物过滤等健康环保属性,已成为消费者购车选车的重要考量。而其中车内气味作为消费者进入座舱后最直接感觉到的信息,其好坏严重影响着汽车品质。  
7月8日,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携手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共同发布了《中国车内气味研究报告(2021年度版)》。报告采用“市场调研 + 数据分析”的方式,对消费者关注度高的车型进行深入地气味调研分析、气味物质解析和气味综合分析。2021年全年累计完成24款车型的气味数据采集工作。  
截至2021年12月底,我国车内异味累计投诉量高达29213宗;在汽车品牌投诉方面,自主、合资和进口品牌均有涉及;在投诉车主信息方面,男性车主占据九成以上;从投诉车主年龄来看,80后、90后车主更关注车内异味问题;从投诉车主所在地区来看,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占据了全国三成以上的投诉量。 
 
从车内气味来源方面,排名前三的车内气味来源部位为座椅、空调和仪表板,其中座椅材质主要为人造革和真皮;从部件数量来看,超3/的用户认为异味主要来源于车内某一到两个部件,说明气味来源集中度较高;从车内气味出现时间及场景来看,71.5%用户反馈购车时就存在气味,因此新车应成为气味重点管控对象;超四成的用户反馈车辆在各种工况状态下车内都会出现异味;从车内气味问题对用户的影响来看,用户普遍认为车内气味对驾乘人员健康、心情以及驾驶感受的影响较大;从健康影响来看,超半数用户出现了“头晕、头 ”“咳嗽、咽喉不适”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  
针对采集车型进行气味全谱解析,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主要是芳香烃类、醛类、醇类、酮类、胺类、酯类等物质;高温条件下增加了烯烃类物质。常温检测下,有58%车型的高风险气味物质数量超过4个;高温检测下,有46%车型的高风险气味物质数量超过13个。
从物质检出率来看,常温、高温条件下甲醛、甲基丙烯酸甲酯和2-丁酮肟均有检出;高温条件下,甲基丙烯酸甲酯和2-丁酮肟检出率较常温条件有所升高,此外,部分车型检出了D-苎烯、α-蒎烯和丙烯酸正丁酯;从检出物质数量来看,常温条件下,致敏气味物质数量为1个的车型占比63%,2个的车型占比29%,3个的车型占比8%;高温条件下,部分车型致敏气味物质数量达到了4个。  
常温检测下,有42%车型的气味客观强度超过均值3.5级;高温检测下,则有42%车型的气味客观强度超过均值4.0级。  
在高温和常温两种检测条件下,出现频率较高的是皮革味、发泡味和溶剂味;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车型出现油漆味等令消费者反感的气味类型。
气味愉悦度方面,常温条件下车型主要为-1,高温条件下车型主要为-2。臭气浓度方面,常温条件下车型均值为17,高温条件下车型均值为31。  
综合实验及数据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我国车内气味的市场现状不容乐观。一是车内异味问题受到持续关注,车企应加强此方面舆情监控。车内异味是影响消费者购车的重要因素,2021年全年消费者车内异味投诉量已超过3100宗,极大地影响了相关汽车品牌形象。二是车内气味性能水平有待提升,车企在研发阶段应加大投入。已测试车型常温和高温条件下的气味强度均值分别为3.5级和4.0级,较2020年有所升高;从气味类型来看,个别车型表现为油漆味等消费者极为反感的类型,容易引起异味投诉,应重点关注。三是车内致敏风险需警惕,消费者如遇不适要及时就医检查。常温条件下,车内致敏气味物质检出数量为1~3个;高温条件下,部分车型检出的致敏气味物质数量达到了4个。这些检出物质均为皮肤致敏物质,经皮肤接触后会导致过敏反应,需特别注意。 
 
作者为中汽数据有限公司 崔晨 王雷 田博阳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