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 · 官方网站

服饰美容——洗护

2015-10-29 admin
个不注意 让皮肤变敏感

 瑞可/文

       有很多爱美人士,非常注重面部皮肤保养,殊不知,如果在护肤过程中用错了方法,选错了产品,得到的效果则只能是事倍功半。而且,长期下去,皮肤也会变得越来越敏感。
       春夏季节,不少人会发现,自己的皮肤和以前相比越来越敏感。这时候往往第一求助的是化妆品或皮肤护理,希望由此改变皮肤易敏感的状态。
而在护肤过程中,如果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加重肌肤敏感的程度。
 
使用刺激性强的洗面奶
      很多人使用的洗面奶中含刺激性过大的清洁成分,容易对皮肤形成刺激,造成皮脂膜及角质层脂质的损害。长期以往,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导致恶性循环。比如:皮肤保护能力下降导致炎症物质的进入;炎症造成瘙痒和皮肤屏障的进一步降低,最终造成皮肤留不住水分,而皮肤失水又进一步引起皮肤炎症、瘙痒和干燥,进而造成敏感肌肤的形成。所以,在进行面部清洁时要注意:
       选用温和洁面产品,比如温和的氨基酸洗面奶、无泡的洁面乳,不建议选择含有SLS(月桂醇硫酸钠)、SLES(月桂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等成分的洁面产品;
      不要长期使用过热的水来洗澡、洗脸;
      避免经常在美容院里做脸部护理。

不保湿,皮肤干燥过度
       敏感性肌肤人群,有一部分是干燥肌肤(部分油性肌肤也有敏感型)。对于干燥型的皮肤来说,发展成为敏感型肌肤的可能性很大。
       在寒冷的环境下,角质层脆性增强,干燥引起瘙痒,抓挠容易破坏角质层,也容易导致屏障功能的受损。因此,保湿是护肤的第一需求,在护肤过程中要需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好皮肤的保湿。
       但有些人遇到的情况是,保湿产品用了很多,皮肤却不水润。这是因为所使用的保湿产品中除了传统保湿成分外,缺少脂质修护的成分及天然保湿因子,比如常见脂质修复成分神经酰胺、脂肪酸或者胆甾醇、天然保湿因子乳酸钠、PCA-钠,尿素等。特别是神经酰胺、脂肪酸和胆甾醇,这3种成分是建立健康皮肤屏障所必需的。
       所以,干燥的肌肤每天宜至少使用2次保湿霜或相关产品。如在空调环境,可以使用空气加湿器。如果皮肤敏感严重,可随时带一个含温泉喷雾产品进行皮肤补水。在其他干燥的环境下,比如飞行旅途中、一些高寒高海拔地区,更要做好肌肤的保湿。

不注意防晒
       防晒霜是日常必备的产品,因为日光不仅仅是导致皮肤变黑、晒伤、衰老的的原因,同时也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
       日晒会加重皮肤干燥,紫外线抑制皮肤中产生主要成分的皮肤酶的生长,从而破坏皮肤锁水功能。因此晒伤的皮肤有鳞屑并会剥脱,这种损害会导致进一步的干燥和脱屑。日晒还会使皮肤中的透明质酸含量减少。透明质酸能将水分导入皮肤,其变得饱满,保持一定的体积。而受到日晒损伤的皮肤体积容易变小,一部分的原因就是透明质酸的损耗。
      所以,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晒的工作。对敏感肌尤其如此,如果担心化学防晒剂,可使用物理防晒剂的防晒产品。

过多的护肤步骤
       现在,一些人为了保护皮肤,经常配套使用多种产品。其实,有些产品的功效并不大,如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肌底液,使用时进一步增加了护肤的步骤,与原有护肤步骤加在一起,增加了其中一些成分的可能危害性。比如防腐剂,叠加使用会导致使用量过大,影响皮肤健康。
       还有些人喜欢把各个品牌的产品搭配来使用,比如A品牌的护肤水,B品牌的精华,C品牌的日霜,这种组合方式一般是按照各个品牌的最好产品来选搭配,虽然想法是好的,但使用效果未必好。多个品牌的产品,成分用料各不相同,那么多种成分叠加在一起,很难说效果会如何。所以,精简护肤步骤是防止变成敏感肌的重要原则。    
       
钟情“高酸”类化妆品
        一些开始学习护肤的消费者,认为果酸、A酸等高酸成分的化妆品可以白嫩肌肤,解决各类皮肤问题。殊不知,能够使用高酸化妆品的皮肤都是健壮的耐受性皮肤,一些非耐受、常见的干性、敏感性的皮肤是不适合高酸化妆品的。一部分人使用后,皮肤反而变成敏感肌肤。

使用来历不明的化妆品
       现在很多人为了买到物美价廉的进口化妆品,喜欢通过海淘,微购等渠道。然而,这些渠道的化妆品有些并不是正规产品,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如果用到了劣质产品,那么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
       比如一些添加了激素的护肤品,能够暂时起到收缩血管,控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对敏感肌似乎非常有效。一些敏感肌肤使用含激素的产品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感觉皮肤在变好。但是停用激素类护肤品后,容易出现血管扩张、皮疹、红、肿等严重的皮肤问题。而皮肤屏障功能也在使用激素化妆品中受损。因此,一定要注意使用的产品是正规产品。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