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中贵族——杏仁油
□ 本刊记者 苟明/文
食物不仅要满足口腹、提高营养, 而且要有助于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近年来,养生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一些家庭厨房里,开始出现了包括杏仁油等在内的高端油脂。
认识杏仁油
所谓杏仁油,就是以杏仁为原料榨出的油脂。很多女性对杏仁油或许更熟悉——由于有柔软肌肤、抗皱、美白、滋润和柔软皮肤的效果,杏仁油常用在化妆品中。此外,杏仁油还是一种高端的食用油。
全国粮标委油料及油脂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轻工大学教授何东平介绍,杏仁分为苦杏仁和甜杏仁,苦杏仁有一定的毒性,常作为药材入药,而甜杏仁则主要用于食用或添加在化妆品中。
据了解,中国杏仁产量丰富,年产苦杏仁2万~2.5万吨,甜杏仁1100吨(主要集中在张家口和北京等地),丰富的原料为杏仁油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表示,杏仁富含有50%~60%的油脂和20%~30%的油脂蛋白质,是继油茶、核桃后最具开发利用价值的木本油料,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目前,杏仁油的提取工艺方法多样,既有传统的溶剂提取法和压榨法, 也有当前比较先的新技术:酶生物工程技术、膜分离技术、微波辅助萃取技术以及反胶束萃取技术等更大程度上保留了杏仁中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依据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的科学论证:杏仁油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具有特有的食用、药用、保健功效。
特色何在
据了解,杏仁油是一种高不饱和脂肪酸食用油。温度低至-10℃时仍可保持清亮透明。杏仁油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总和占97.1%, 比公认最好的橄榄油多了近10%。这些不饱和脂肪酸能促进人体内的饱和脂肪酸及其衍生的脂类、胆固醇等在血液中的运行,帮助人体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血清胆固醇的水平,长期食用可减少其在血管壁上的沉积凝结,具有软化血管,防治动脉硬化的功效,从而降低高血压、高血脂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杏仁油中还富含VA1、VB2、VB5、VC、VE及锰、铁、锌、磷、硒等微量元素,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如杏仁油的脂溶性维生素E的含量为65.8mg/100g,在人体内发挥抗氧化作用的同时,还可以清除某些自由基、维护细胞膜、延长血红细胞的生命周期。而且,杏仁油含有的能够抗癌活性物质苦杏仁甙,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癌症发生的风险。
此外,杏仁油对补血养血、补气益气、调理肠胃、增强记忆力、防癌抗癌、开胃消食、抗衰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辅助功能。
据了解,目前杏仁油还是一种小众产品,但随着人们对健康消需求的转变,一些企业开始在杏仁油产品上进行创新,推出了越来越多营养丰富的杏仁油产品——
如河北省承德避暑山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选用天然野生山杏仁,采用CO2 超临界低温萃取和分子蒸馏提纯技术加工而成的野生杏仁油,充分保留野生坚果中天然营养,富含ω-3亚麻酸、ω-6亚油酸等天然营养素,特别饱含保护人体组织内的脂肪免受氧化的维生素E以及多种微量矿物质(铁、锌、铬、钙、硒等),适合爱美女性、中老年人、亚健康人群食用,是提高生活品质的高端油脂。山西省鸿鹏油脂实业有限公司在第二代调和油的基础上,对调和油进行升级,研发出杏仁植物调和油。将杏仁油、核桃油与一级大豆油按比例调和而成,融合了各种原料特有的营养成分,产品富含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天然维生素、18种氨基酸以及钙、铁、锌等微量元素, 是适合家庭用健康食用油。
专家表示,好的杏仁油呈淡黄色, 能够散发出清香的气味,在选购时注意鉴别。同时,杏仁油开瓶后还要要密封保存,否则容易产生氧化,发生变质。
如何食用
中国农业技术经济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木本油料专家冯纪福表示,目前我国杏仁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产业链总体生命周期正处于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过渡阶段,但深加工及综合资源化利用水平还在不断提高。
随着杏仁的深加工能力进一步发展,杏仁油越来越多的进入普通人家庭。作为一种高端食用油,如何食用才能充分发挥其营养丰富的作用呢?营养专家表示,杏仁油有多种食用方法——
口服:取15ml杏仁油,每天早晚餐前30~60分钟前空腹喝下,口感幽香润滑,每日持续有很好的保健效果。
凉拌:将杏仁油用于凉拌蔬菜、西式沙拉等,高浸透性不仅使食品无油腻感,更能突显食品原有的色香味,且口感润爽。
煎炸:煎炸食品时放入杏仁油, 炸制食品后的油不会黑,不会有杂质和沉淀,经过几次煎炸,油品依然清亮如新,炸制的食品酥松爽口。
炒食:用来炒菜,如用杏仁油炒鸡蛋,不需要添加过多调料,既有杏仁油清香的味道,还可增加菜肴的滑嫩感, 健康又美味。
烧烤:在烧烤中涂抹杏仁油,食品色泽黄润,有极好的渗入性,让食物无油腻感。
杏仁油作为一种具有保健效果的食用油,普通人群都可食用,尤其适合癌症患者及放疗化疗、便秘、呼吸系统有疾病的人群。但需要注意,对于产妇、幼儿等特殊群体,应尽量减少食用。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