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 · 官方网站

消费警示

2016-12-13 admin
家电维修当心3乱象
       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针对目前家电维修业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了黑网点、乱收费、不开发票三大乱象,并提醒消费者在维修家电时谨防上当。
       三大乱象中,最突出的是黑网点, 它们有的具备一定安装维修技术,打着企业品牌服务签约网点的旗号进行欺诈,有的根本就没服务能力,只是靠低价诱骗消费者。
另一个乱象是乱收费。目前国内家电维修业都有统一规定,维修人员上门服务应主动提供维修价格手册,对每项维修费用明码标价。检查出家电故障后,用户有权选择是否维修,如果选择不维修,在        支付上门费和检查费后,维修人员有义务将家电恢复原状。
       此外,不开发票也是家电维修业的普遍现象。
       中国家电服务维修协会表示,目前在网络搜索中,正规的家电维修点都是用蓝底白字明示官网和客服电话。消费者在搜索时,可以只要搜索品牌名称,首页就会出现该品牌经过认证的官方客服电话。
 
 4招选购儿童雨衣
       前不久,上海市质监局对该市场上(含网络渠道)销售的儿童雨衣产品开展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共采集30批次样品,覆盖主要品牌。检测结果显示:15批次儿童雨衣的邻苯二甲酸酯含量超出了参考值范围;7批次儿童雨衣的总铅/总镉含量超出了参考值范围;20批次儿童雨衣的绳带与参考值不一致。
       上海质监局提醒消费者, 在选用儿童雨衣时应当注意以下4 点:
       1.及时关注政府发布的消费警示,关注其中的风险点。
       2.购买雨衣时查看细节,尽量避免选择含有大面积涂料印花、图案的产品。
       3.最好不要选购含有绳带的雨衣产品,如果已经选购,最好去除绳带末端的结扣、套环、坚硬装饰物, 去掉或固定好过长的绳带。
       4.购买时应关注产品标识内容是否齐全,标识内容包含型号规格、材质、厂名厂址、产品名称、产品标准编号等,不要选购无标识或标识上信息不全的产品。
 
 警惕食用野生菌中毒
       近期,广东省食药监部门发出提醒,现在正是菌类生长旺盛期, 也是蘑菇中毒的高发季节。一些野生毒蘑菇与食用菇外形相似,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特征难以辨别, 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另外,在野外的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侵染,即便食用无毒品种的蘑菇,仍然有中毒的风险。
       食药监部门表示,毒蘑菇毒性非常强,中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大部分人误食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以及精神亢奋、精神抑制、精神错乱、幻觉等精神症状,严重的会出现溶血、肝脏和肾脏损伤等不良后果。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
       食药监部门提醒,消费者不要采摘野生或食用来源不明的蘑菇, 同时不要在路边摊贩处购买蘑菇。一旦食用蘑菇后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

 
婴幼儿服装应耐穿耐咬
       前不久,西安市质监局对部分网上热销的婴幼儿服装进行了质量风险监测,采样涉及多个常用电商平台,共12批次样品,监测项目包括甲醛含量、耐唾液色牢度、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等。经检验,甲醛含量和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项目均达国家标准,有一个批次问题样品耐唾液色牢度项目不达标。
       耐唾液色牢度是婴幼儿服装检测的特有指标,按照《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0~36个月的婴幼儿纺织用品必须满足最高安全级别A类的要求。由于婴幼儿喜欢啃、舔身上的衣服,如果穿着耐唾液色牢度不达标的服装,在吮吸或咀嚼衣物后,衣物上的染料或其他有害物质很可能在唾液作用下分解出来,通过口腔进入体内,损害婴幼儿身体健康。
       质监部门提醒消费者,在选购时应注重鉴别是否“耐咬”,防止颜料或有害物质通过口腔进入婴儿体内。

 
勿购着色剂超标水果制品
       据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公布的消息,近期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抽检发现,部分水果制品存在着色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的问题。
       着色剂改善食品色泽的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GB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允许使用食品着色剂的品种、使用范围及使用限量或残留量,相应的质量规格要求也在逐步完善。同时,GB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食品中使用着色剂应在在食品标签上进行标注。
       国家食药监总局建议消费者,不要过度追求食品的感官特性,挑选着色过于艳丽的水果制品,应该从科学和自然的角度去理解食品成分和感官质量。

 
机票打折卡多半不可信
       “特价”、“超低价”、“4折起”、“5折起”、“超低折”…… 不少消费者在机场候机厅都会碰到一些商务公司的销售人员推销所谓的机票打折卡,而一旦消费者购买,不仅商家承诺的机票优惠得不到兑现,退卡也十分困难。这类消费陷阱主要表现为:
       虚构优惠折扣。销售人员多声称:预存一部分钱以后买机票,只要拨打商务公司提供的服务电话,就可以享受很低的折扣。但消费者在实际消费中会发现,这种“折扣卡” 在机场的售票处往往不能使用,且根本没有承诺的优惠。
       代金券消费门槛多。商务公司往往承诺,如果办理“机票打折卡”,还有所谓的代金券赠送。但不管代金券面值多少,都只是“陷阱”。因为代金券的使用往往设有高门槛,如“每次消费只能用一张”、“使用代金券需要机票面额达到一定数额”,而大多数人乘飞机的次数有限,代金券根本不实用。
       消费者维权困难。购买了“折扣卡”的消费者,如果想退卡,会被要求先寄回卡再退款。实际上,消费者即使寄回了卡,商务公司也会找其他借口拒绝履行退款承诺。
       因此,消费者在面对此类“商旅卡”、“打折卡” 时,可向机场工作人员询问,不要轻信商家承诺的优惠。如遭遇“消费陷阱”,可及时向购卡所在地的消协投诉。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