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 · 官方网站

车企如何玩转2017

2017-03-21 admin
车企如何玩转2017
 
Citizen/文
 
    回顾2016年中国汽车市场,中国汽车产销量已经站上2800万辆的高位,傲视全球汽车市场。自主品牌全面逆袭,合资品牌倍感压力。比亚迪新能源车异军突起,产销量全球第一。而放眼2017年,政策面开始转向非传统内燃机汽车,全国各城市的交通、环保压力陡增……
这一年,中国汽车产业及市场只会越来越难,但是考验的将是车企的实力与智慧。

销量预计增长2%~6%
  “应该说,去年国内车市的产销增长情况要好于年初行业和企业的预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许海东认为,2016年车市增长的“意外之喜”主要得益于我国经济运行走势平稳,在宏观经济复苏和国家出台的1.6L 及以下排量车型购置税减半政策的双重刺激下,国内乘用车市场呈现了高增长态势。同样,受宏观经济形势和小排量车型购置税优惠政策两方面变化的影响,预计2017年的汽车市场增速将明显回落。
   许海东表示,2011年到2015年,我国乘用车市场在刚需推动下平稳增长,主要是经济增长所带动;2015~2016年的增长主要为小排量车型购置税优惠政策刺激,而2016年GDP预计同比增长6.7%,投资增速小幅回落,消费增速缓升。在2017年经济增速相比今年只低不高的情况下,小排量车型购置税出现调整,汽车市场产销增速势必回落。
政策、经济的变化到底会不会影响2017年增速放缓?根据财政部日前发布的小排量汽车购置税新政,“2017年1 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对购置1.6升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车按7.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自2018年1月1日起,恢复按10%的法定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业内预测,2017年汽车销量同比增长将在2%~6%之间。
与此同时,许海东还表示,今年国内汽车市场还有以下几个特点和趋势:
第一,消费主力人口规模将减少。目前25~35岁是主流汽车消费人群,根据国家各年出生人口规模变化来看,过去5年主流汽车消费人群都在增长,但是到2020年25~35岁的人口规模将开始出现下滑,未来购车主力人口基数仍有减少趋势。
第二,一二线城市普遍进入汽车普及中后期,加之汽车限购、交通拥堵、生活成本高昂等利空因素影响,市场增速将放缓。与之相对的三线城市收入提升和消费释放,会带动入门车型销量增长,未来将成为汽车市场的主要增量源;但因其区域跨度大、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市场需求释放周期长,销量呈波浪式增长。
第三,SUV成市场供给与需求主力。一方面,在消费人群下滑的背景下,SUV将成为未来汽车市场的主力需求。有调查显示,在目前有购车意向的人群中,考虑购买SUV的人群达82.1%。另一方面,从产品供给来看, 2016年销量在1000台以上的SUV车型约130多款,2017年预计上市SUV新品超过40款;目前自主品牌在8万元以下和8~10万元集中投放产品,同时试探性进入15万~20万元区间,合资品牌在深耕20~30万元区间的同时,加大了在10 万~15万元小型SUV的投入,这几个区间将是明年主要的增量市场。

自主品牌:发力中高端市场
无论汽车行业的竞争如何变化,其根本仍然是产品间的较量。在车市新常态下,之前高歌猛进的增速已经不再。每个车企都明白,在此环境下唯有立足“产品”之本,才能走得更稳。
近几个月来,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一直在提升。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在近几月的SUV品牌前十名排名中,自主品牌往往占大多数位置,但在轿车榜单上却看不到自主品牌身影,目前自主品牌主要市场还是集中于10万级别及以下的低端市场。近年来中国中低端SUV市场和紧凑型轿车涨势迅猛,由于合资品牌在10万以下车型的缺失,自主品牌得以迅速抢占市场。但同时,中低端车型的热销也影响了自主品牌的影响力。
最近各大合资品牌开始意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通过不断扩大产品线,推出迎合中国市场的高性价比车型,试图在中低价格领域和自主品牌一较高下,对自主品牌来说这将是全新的威胁和挑战。
在不久前召开的第四届中韩汽车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教授指出,中国汽车品质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2008年以前,自主品牌着重于提升汽车性价比,以低廉合理的价格赢取市场份额;2009年至2013年, 随着消费者对汽车感官体验要求的提升, 国内主流汽车厂商开始注重产品外观、内饰设计和智能配置,具体表现为对设计感的追求和对配置的丰富;从2014年开始, 消费者观念发生转变,愿意购置更高价位、更高性能的汽车。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则表示,相较于以前自主品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以8万~10万元的车型为例,本土品牌占比从28.4%提到了55.5%,市场已经发生了质变,自主品牌从次要地位变成主体地位。10万~13万元的车型中,自主品牌也占到了33.9%。
品牌向上之路是自主品牌必走的一条路,国内主流自主车企也纷纷意识到这一点。近期,吉利推出自己的高端品牌LYNK&CO,广汽传祺GS8冲击大7座SUV 市场,价格已进入20万元以上的区间,长城也计划在广州车展推出高端品牌。
相信通过加强正向自主研发,不断推出高品质车型,缩小和合资品牌之间差距,自主品牌能够改变在消费者心中的固有印象,在中国和国际市场上都占据一席之地。

合资品牌:上下“夹击”中求生
合资品牌的困境在近两年显得尤为明显,先是从2015年开始,合资品牌不得不以降价的方式保住销量,由此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价格战。而去年合资品牌向下压低老款车型价格的同时,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纷纷大举进攻高端车型,旗舰产品、高端系列逐渐涌现出来。
表面上看,合资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仍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但从纵向比较数据可以发现,面对豪华品牌价格的不断下探,以及自主品牌的向上突破,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正逐渐被蚕食。
寻找新的增长点,发现一片新蓝海,是每一家合资汽车企业所寻求的方向。考虑到长远的企业发展和品牌形象,推出高端产品和填补SUV市场空白是多家合资汽车企业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策,也是面对豪华品牌低价策略、自主品牌SUV大幅增长两方围剿进行正面突围。
去年以来,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都在向外界传递品牌向上的信息,上汽大众是通过推出首款C级车辉昂,以强大的产品力去与ABB直接竞争。另外,上汽大众与奥迪于去年11月正式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二者合作的首款产品预计也会在2017年4月正式发布。而上汽通用则将全系产品进行向上升级,在别克、雪佛兰和凯迪拉克三大品牌中推出旗舰车型,并且忍痛去掉了低价的凯越,以实现全系产品的高端化。而2017将迎来新品周期年,带动盈利向上。SUV名爵锐腾、荣威RX5插电、纯电版、SUV RX3 等一批车型将上市,预计2017年销量接近50万辆。东风雪铁龙和广汽本田则将在今年推出了重量级的旗舰车型,通过高端产品让价格体系再上新台阶。
一汽大众在近年的市场竞争中因缺乏SUV产品而错失了快速增长的机遇, 去年虽然仍没能从德国大众拿到一款真正的SUV,但是却通过先后推出高尔夫·嘉旅和蔚领,意图开辟旅行车这个新的细分市场,2017年正是这些决策实施和深耕阶段。
在依旧热销的SUV市场,合资汽车企业通过不断地投放新的SUV来扩充自己在这一市场的竞争优势,比如东风悦达起亚增加了KX5、一汽马自达增加了CX-4、广汽本田增加了冠道、东风标致增加了4008等。
市场依旧残酷,合资品牌虽然仍具备诸多竞争优势,但是如果不抓住机遇,选择正确的突围方式,将被豪华品牌和自主品牌夹击得难以喘息。

豪华品牌:高昂价格将下探
奥迪、宝马、奔驰在中国市场的成功,使越来越多的跨国车企深知,国产是实现销量突破的重要途径。因此,不管是稳居第一阵营的奥迪、宝马、奔驰,还是以捷豹路虎、雷克萨斯、沃尔沃、英菲尼迪等为代表的第二梯队豪华品牌,都在加速其在华新车布局和国产化进程,并通过价格下探来吸引更多消费者。
随着本土化进程的加速,豪华品牌的国产产品计划愈发密集。据悉,奥迪今年计划向市场投放12款产品;奔驰则计划今年在华投放9款新车;宝马目前已有3系、5系、2系旅行版、全新一代X1 及X1插电混动版等国产车型,并计划在今年达到6款国产车型,未来每年将推出一款全新车型。
豪华品牌第二梯队的国产化进程也同样在加速。凯迪拉克此前曾透露准备在2020年之前在中国发布4款新车。奇瑞捷豹路虎高层也曾表示,奇瑞捷豹路虎将以每6个月就推出一款新车的速度迅速布局中国市场。林肯(中国)公司总裁梅蔼明不久前也表示,由于在华销量快速增长,正在考虑是否在华国产林肯。据悉,目前凯迪拉克国产车型在华总销量中的占比已保持在90%左右。进入2016 年以来,捷豹路虎国产车型的占比始终维持在40%以上。
与此同时,各大豪华品牌的消费门槛也在逐渐下移,产品整体价格大幅下探。例如雷克萨斯ES,厂家指导价格虽然在30万元左右,但市场售价已经下探至26.8万元,几乎与迈腾、帕萨特这样的B 级车的高配车型的价格相当。也正因此,这款车型去年前9个月累计销量占雷克萨斯总销量近一半。而即将在今年广州车展首发的华晨宝马1系三厢版,业内预计将成为华晨宝马旗下价格最低的车型。
此外,新能源汽车市场成为汽车领域的一片热土,豪华品牌也纷纷在该领域发力。目前,奔驰和宝马已经陆续实现了插电混动车型的国产,而奥迪旗下首款国产插电混动车A6L e-tron也将于今年广州车展上市。奥迪中国总经理魏永新表示:“奥迪A6Le-tron的推出标志着国产车型电气化生产的开始,我们将在今年推出进口奥迪Q7e-tron,这也是一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面对增长已呈放缓之势的中国豪华车市场现状,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不管是自主品牌、合资车企,还是曾经保持高调“俯视”的豪华品牌,都在感受着车市的压力,也更加注重产品的突破与创新.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