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的未来,消费者挑选商品时可能不再看重配料表,而是专门看看商品是否获得国际公认的环保认证,比如“可回收”“可生物降解”“可堆肥”“碳足迹”等。许多前瞻的公司已经开始用这种方式来作为自己产品的营销策略,但目前看来,由于相关制造供应链认证产品还不够完善,尽管有些优秀企业把品牌可持续发展视为获得高销售额和品牌声誉的密码,也有部分企业是通过在标签上使用“绿色”“有机”“天然”等词汇,来获得更多关注。
对消费者而言,使用“可回收”“可重复使用”等词汇,比配料表上的技术性词汇更有意义。
“可回收”是消费者可以快速理解的词汇,意味着产品部分来源于从现有材料中回收的东西。同样,“可重复使用”这个词,意味着产品可以再次或多次使用。
“可生物降解”也是常见词汇之一,指的是某样东西如何被细菌、真菌或微生物分解成越来越小的碎片,被周围环境重新吸收。理想情况下,这样做不会产生额外的温室气体。但区别在于,像塑料,包括聚酯和尼龙,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分解。它们可能需要20-200年。甚至像棉花这样的有机材料制成的物品也不能完全分解,因为有标签或染料。
“碳足迹”是指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使用和报废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由于减少碳排放一直是时尚界的首要任务,很多品牌都在向可再生能源转移,因此准确计算碳足迹对品牌了解其对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
“碳中和”反映了一个品牌的碳足迹和它减少碳影响的方式之间的计算。现在,品牌可以通过购买来补偿碳排放,意味着碳正、碳中和碳负越来越难以量化,也越来越容易被绿色洗牌。比如,品牌可以选择植树这样的公益举措,但实际上,在树木完全长成之前不会看到碳投资的回报。
任何东西要被合法地标记为“可堆肥”,它必须被证明在180天内能在工业堆肥设施中分解。这意味着,该物品的生命周期必须比标为可生物降解的物品要短得多。像内衣标签Kent这样的品牌已经表明,他们的内衣可以在90天内分解。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