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 · 官方网站

“打酱油”的学问也很深

2022-11-23

10月9日晚,海天味业第三次发布公告,对国庆节期间引起公众关注的酱油国内外“双标”以及添加剂话题进行回应。公告称,海天味业产品销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均销售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及不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此前,有网络自媒体称,海天味业旗下的海天酱油在国内和国外销售的产品配料表不一样,国内销售的酱油产品含有添加剂,而国外销售的产品则不含添加剂。一时成为网络热议话题。

 

酱油产品是百姓生活常备食品,市场上出现不同等级、不同口味的产品,也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在国内,许多厂家也有执行相应标准的零添加酱油,并非国外专供。有专家说,国内外酱油,只看标签的话,并不能判定优劣,一是各国对食品监管标准不尽相同,二是我国对标签要求更为严格。

 

从常识看,只要不超范围添加食品添加剂,不超过国家规定剂量,不会带来食品安全问题。我国对于添加剂监管非常严格,要求所有食品都要标注添加剂,国外有些国家反而没有这样的要求。

 

什么是酱油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酱油》(GB2717-2018)规定,以大豆和/或脱脂大豆、小麦和/或小麦粉和/或麦麸为主要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

 

配制酱油属于复合调味料,不属于酱油的范畴,配制酱油,不得以“酱油”为名称;同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设定了统一的食品安全指标,不区分餐桌酱油和烹调酱油,消费者不用纠结是炒菜还是蘸碟,选择合适的口味就好。

 

生抽和老抽有什么区别

生抽颜色比较淡,呈红褐色。生抽是用来一般的烹调用的,吃起来味道咸鲜。生抽用来调味,因颜色淡,故做一般的炒菜或者凉菜的时候用得多。

 

老抽是加入了焦糖色、颜色很深,呈棕褐色有光泽的。吃到嘴里后有种鲜美微甜的感觉。一般用来给食品着色用。故做红烧等需要上色的菜时使用比较好。

 

怎样选择一瓶好酱油

一是看。看酱油的颜色,颜色是否偏红,亮,有光泽,有一定的透光性。轻轻地摇一下瓶子里的酱油,看一下瓶壁上是否挂有酱油。如果是薄薄的一层,而且有粘挂现象,则为好。酱油瓶子底部略有沉淀应属于正常现象。但底部沉淀物过多,也属于质量不是很好的酱油。上下晃动,看一下里面是否有漂浮物,好的酱油,里面是没有任何的悬浮物的。

 

二是闻。酱油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种香味厚实而不腻,略带苦咸。打开瓶盖后,未触及瓶口,优质酱油就可闻到一股浓厚的酱香味和酯香味。

 

三是品。可以用指尖沾点儿酱油尝一下。好的酱油味道鲜美、醇厚、柔和,有绵长的香。

 

你的酱油吃对了吗

酱油中的钠含量很高,是个“隐形盐”大户,盐吃多了容易导致一系列身体问题:增加肾脏负担,损伤肾脏。诱发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加快钙流失,导致骨质疏松症。增加胃炎、胃溃疡的发病风险,刺激损伤胃黏膜,增加胃癌风险。

 

需要给孩子买 “儿童酱油”吗

日常饮食中给孩子选用普通酱油即可。很多人以为小孩子不能多吃盐但是可以吃酱油,加了酱油确实能增加食物风味,但是家长却忽略了控制钠的摄入。超市里一些热销的低盐低钠儿童酱油,有的钠含量并不低。1岁前儿童的饮食完全不需要额外添加盐或酱油调味,正常饮食中已经包含了足够的钠。从营养学上讲,儿童在3岁以后所吃的食品与普通成年人并没有明显差别。

 

大部分“儿童食品”在成分上和成人食品没有太大差异,通常只是将包装改小而已。在给孩子买食品时,最重要的不是看名称,而是看营养成分表和配料表,配料表太长的最好别买。

 

酱油好坏有指标可循

一是看氨基酸态氮含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酱油的氨基酸态氮必须≥0.4克/100毫升。根据国家标准酱油中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分为4级,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酱油品质越高,鲜味也就会越浓,其中特级最好。

特级:氨基酸态氮≥0.80g/100ml

一级:氨基酸态氮≥0.70g/100ml

二级:氨基酸态氮≥0.55g/100ml

三级:氨基酸态氮≥0.40g/100ml

 

二是看钠含量。很多人在选购酱油时都忽略了钠含量的数值,钠含量的高低是辨别酱油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很多酱油的营养成分表是以15ml为一份。选购时一定要仔细对比清楚,在同类单位数值中,尽量选钠含量最低的那一款,钠含量高的酱油建议就不要选购了。一般一勺酱油中约有1g盐,一大匙(10mL)酱油中含有1.5g~2g盐,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盐控制在5g以内。

 

 

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较低的原因

⒈企业生产工艺控制不严,发酵时间不足,发酵温 度过高,或者大曲培养不好,蛋白酶活力不足,导致酶分解不够等,从而影响氨基酸的生成。

⒉企业为降低成本,原料投入较少或使用低价原辅料,蛋白质原料比过低,缺乏氨基酸的水解源,导致发酵后的酱油产品氨基酸态氮不达标。

⒊部分不法商贩通过焦糖色素、盐、水和少量增稠剂等简单调配制成所谓的“酱油”出售。这类“酱油”基本不含氨基酸态氮,或者含量极少。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