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 · 官方网站

探寻车内气味的复杂答案

2022-11-23 中汽研汽车零部件检验中心(宁波)有限公司 郑义、魏成泉、刘亚林、王科、付佳永、应宇骥

车内异味问题是目前汽车行业广泛关注的问题。车内异味既是车辆健康属性范畴,也是消费者舒适层面的关注点。近年来,国内针对车内异味问题的研究有多个方向,比如车内异味物质溯源改善,研究汽车常用材料气味溯源及特征性气味物质;也有针对气味嗅辨自动化仪器开发的研究,如气味识别阵列电子鼻的开发;还有针对气味评价方法的优化和改善。无论哪个方向的研究,都离不开目前广泛使用的人员主观评价方法。

 

因此,我们选取汽车座椅样品,通过气质联用仪分析及气味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不同温度下气味化合物的释放种类和量值与气味主观评价等级差异,来分析不同温度下两者的关联与差异。

 

实验方案定为常温袋子法苯系物采样及气味评价和高温袋子法苯系物采样及气味评价两种。常温试验条件为25℃、16小时;高温试条件为65℃、两小时,在苯系物采样结束后直接对采样袋内气味进行气味评价。其他相关参数参考HJ/T 400-2007《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和ISO12219-2:2012进行。气味评级按照T/CMIF 12-2016《汽车零部件及材料的气味评价规范》进行。

     

经过实验发现,气味等级由3.0级升至3.5级,化合物的含量存在普遍升高的现象,但不同化合物的含量变化并不相同,气味等级的贡献来自不同化合物的综合因素,改变少数化合物的含量对整体气味的改善未必有效。

 

为进一步比较其他化合物的含量变化情况和化合物变化受温度的影响情况,将不同温度下VOC分析谱图进行叠加。以乙酸丁酯(沸点126℃)和正十六烷(沸点286℃)保留时间为参考,将全谱图按保留时间进行分段,比较不同温度段范围化合物分布变化情况。

 

从化合物分布来看,低段低沸点化合物占比25%,增加比例升高较多,表明温度变化对低沸点化合物影响更明显;中间沸点化合物占比量大达到72%,变化量7%;高沸点化合物占比量小仅2.5%,但增幅明显,存在因温度升高激增的化合物。低温状态下TOP20化合物分布相对均衡,以苯系物、醛类物质含量为首,此类物质具有溶剂味、香味、刺激性气味。高温状态下TOP20化合物以烷类居多,此类物质具有臭味、焦煳味等。中等沸点的烷类化合物在高温实验条件下含量激增,多种化合物的相互作用下引起气味强度的上升。

     

从上述分析可见,在针对汽车零部件材料进行气味排查时,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察因素。一方面要考虑不同温度下化合物释放的种类差异和量值差异,针对室温车内气味的改善还是建议对内饰件和材料的筛选使用与整车保持一致的常温气味物质采集;另一方面也要关注由于温度升高引起的大量烷类物质的释放,覆盖了其他浓度不高但气味强度高的化合物在谱图上的呈现。此外,由于原料、工艺差异,同类零部件的气味物质和气味特性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我们在查找化合物时,还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化合物浓度与气味强度贡献度,以及化合物与材料气味类型匹配度,确保目标化合物能有效识别并进行有针对性改善,最终达到对气味的合理管控与有效整改。

 

文章为宁波市科技服务业示范项目《道路车辆健康水平评价体系的研究》课题的一部分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