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AI)、5G通信、端到端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载体,智能网联汽车融合了多项前沿技术,已成为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
近年来,我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表现亮眼。政府通过顶层设计和政策扶持,积极推动相关技术研发与商业化落地,超大规模消费市场也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仍面临挑战,如技术复杂性、需求不确定性等。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与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联合编写《2025消费品行业系列研究报告:智能网联汽车》,试图聚焦行业
热点和痛点,探讨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如何更好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推动技术普及,提振消费信心,助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行业现状与多重挑战
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行业当前最为活跃和前景广阔的领域之一。随着自动驾驶、车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正在逐步推进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改变传统的出行方式和驾乘体验。
(一)我国政府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2017年以来,我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发布多项政策和规划,推动完善标准体系,涵盖自动驾驶分级、信息安全、车路协同等关键技术领域,为行业发展提供规范化指引;批准多个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支持企业在真实道路环境中开展技术验证和场景测试;通过专项资金、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核心技术突破;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智能网联汽车在物流运输、公共交通、共享出行等领域的应用场景。
2024年,我国发布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涉及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汽车以旧换新等多个方面,有效促进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将汽车作为提振消费的重要领域,明确提出多项与汽车消费相关的政策措施,包括以旧换新政策加码、消费链条延伸、限购措施松绑等,旨在释放消费潜力、推动产业升级。
随着技术快速发展和政策有力支持,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24年的以旧换新政策带动汽车销售额达9200亿元,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估计,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申请将超1200万辆。
(二)智能网联汽车市场渗透率持续增长,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0万辆,占全球总产量的65%,其中,L2级及以上自动驾驶功能的渗透率达57.3%。预计2025年,我国乘用车L2级及以上自动驾驶功能的渗透率将达70%。
消费需求为市场扩张提供了强劲支撑。年轻消费群体对汽车智能化体验的追求日益强烈。智能座舱获得广泛青睐,语音控制、增强现实抬头显示系统(AR-HUD)等创新功能重新定义人车交互方式;AI大模型的应用进一步提升车辆智能化水平;驾驶辅助系统有效降低了交通事故发生率,为消费者提供出行安全保障。
多元化应用场景开辟新增长空间。物流运输、共享出行等领域成为智能网联汽车落地的重要场景。滴滴、优步等积极开展自动驾驶网约车测试;“萝卜快跑”无人出租车已在武汉当地大规模运营;京东、美团等通过无人配送车优化服务效率;自动驾驶卡车在港口、矿区等封闭工作场景展现出显著优势。
协同构建完善产业链生态。高算力芯片、激光雷达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为整车智能化提供了坚实基础;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深度合作,催生出更具竞争力的智能车型;车联网服务、数据增值业务等催生出可持续的盈利增长点。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可以确定的是,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将保持长期稳定增长,是汽车行业未来10年内的核心赛道。
(三)消费者对智能网联技术从概念崇拜到理性选择,引领需求价值重构。汽车已从单纯的交通工具演变为集出行、娱乐、社交于一体的智能终端,消费者对智能网联汽车的认知和需求也从模糊的技术认知和概念崇拜转向更具体的功能选择与隐私权衡。
首先,消费者认知从“概念认同”到“功能具象”。消费者不仅期待驾乘体验提升,还注重车辆的智能网联功能,并更容易接纳创新技术的应用。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智能化(55.62%)和网联化(43.68%)是我国消费者主要的关注方向。
其次,消费者需求从“工具属性”到“场景智能”。基础驾驶辅助功能已成为用户心中的“及格线”,消费者期待更高级的自动泊车辅助、车道保持辅助等功能。良好的人机交互体验也是消费者的期待之一,包括语音控制准确、智能,中控屏幕界面简洁、易用。甚至,消费者希望汽车能够成为智能生活的延伸,与智能家居系统互联互通,比如,在回家路上就可以控制家中电器设备、车机根据日程安排提供个性化服务(推荐餐厅、日程提醒)等。这种需求将倒逼车企与智能家居企业、本地生活平台建立深度数据互通。
其三,消费购买决策的核心考量是体验、安全与成本的三重博弈。消费者普遍采用“场景倒推法”评估智能网联功能价值,比如,我国北方用户更关注冬季能否远程热车,南方用户则重视暴雨天气下的自动除雾功能;年轻群体愿为5G等车机娱乐互联功能支付溢价,家庭用户则更看重空调的远程控制等实用功能。在安全层面,数字安全、隐私安全、驾驶安全等成为主要考量因素。在成本方面,消费者愿为800V高压平台支付12000元,却可能拒绝为AR-HUD多花5000元,这种消费思维推动车企提供“功能订阅制”等灵活服务模式,从功能堆砌转向精准需求匹配。
(四)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凸显,质量管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驱动新质提升。车辆功能复杂性呈指数级增长,技术创新与质量保障之间需要寻求平衡,行业也应对用户需求进行精准把握。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期待值不断攀升,技术复杂性与用户期望值之间的落差使质量问题更加突出。
智能驾驶面临从“能用”到“安全好用”的升级挑战,消费者需要车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供更自然、更人性化的驾驶体验。例如,用户更关心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能否识别突然横穿马路的行人或电动车;驾驶辅助系统在大雨大雾天气是否频繁报警或意外退出;高级领航辅助驾驶是否顺利识别交通信号指示灯,或安全通过没有交通信号指示灯的十字路口;自动泊车系统能否应对车位线缺失、狭窄车位等更具挑战性的场景。
智能座舱交互系统仍存在明显的用户体验短板。语音交互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在嘈杂场景中,语音交互难以精准识别指令;智能化程度较低,无法实现一句话多意图的精准识别与处理。此外,智能座舱还存在一些性能短板,例如,全景环视系统信号传输延迟较高、图像拼接算法导致拼接质量不佳,抬头显示系统清晰度欠佳、字符过小、亮度不合理,触控显示屏响应延迟、卡顿等。
智能网联汽车面临的远程网络攻击和数据泄漏风险日益增加。车联网API漏洞可能被黑客利用,远程解锁车辆并启动引擎;蓝牙钥匙中继攻击使车辆被盗风险大幅提升;车内摄像头采集的人脸信息存在泄漏风险;车企云端数据库可能遭受勒索软件攻击。这些网络安全问题不仅威胁用户安全,也削弱了消费者对智能网联汽车的信任。
智能网联汽车在感知层、算法决策和执行机构等方面尚存在技术挑战。感知层作为智能驾驶的基础,其可靠性直接影响车辆安全性。例如,毫米波雷达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容易出现误报,可能导致错误紧急制动,进而引发事故;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等传感器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也受到限制,进一步加剧了感知层的技术瓶颈。算法决策方面,部分自动驾驶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例如,对突然出现的行人或障碍物反应迟缓。执行机构方面,电子助力转向系统在低温环境下的故障率显著升高,反映出智能网联汽车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问题。此外,制动和动力系统的智能化改造也面临技术挑战,尤其是在高负载和复杂路况下的稳定性问题。
行业在质量验证、成本控制与需求匹配等方面也面临严峻挑战。质量验证方面,车企软件迭代周期短,但功能安全验证所需时间长,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缩减自动驾驶测试里程,导致质量问题频发。成本控制方面,为保持价格竞争力,部分企业压缩成本,采用消费级芯片替代车规级芯片,导致使用寿命缩短;取消冗余传感器配置导致目标识别漏报率提升。需求匹配方面,工程师与用户真实场景严重脱节,导致产品功能与用户实际需求不匹配。
总体来看,智能网联汽车市场正处于从野蛮发展向成熟应用过渡的关键阶段。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消费者难以判断优劣,面临选择困惑。企业在技术迭代、成本控制与用户需求之间找寻平衡点。行业亟需构建分级认证体系、打造技术协同生态、完善法规与标准框架,实现质量提升和健康发展。
未来,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将更加依赖于技术创新与用户需求的深度融合。企业应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可靠性和安全性,加强与用户沟通,深入了解用户真实需求;行业应加快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法规,为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