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电视行业面临的问题
(一)“推崇与抱怨”并存的市场格局。当前,市场认可产品的技术创新价值,同时消费者又对使用体验存在诸多不满。在推崇层面,消费者对8K超高清、Mini LED/OLED显示技术、85英寸以上大屏等硬件创新表示满意,2024年,高端电视用户满意度达86分,画质与音效满意度均超过87分。AI智能化在电视产品中呈现更高渗透率,其带来的语音控制、智能家居中枢等功能,推动用户忠诚度同比上升3分。
抱怨则集中在三大方面。一是内容生态受到“套娃收费”与广告干扰。2023年,内容运营满意度仅80.9分,会员价格混乱、界面菜单复杂等问题十分突出。二是智能功能与用户需求错位。65%的用户抱怨跨设备互联操作繁琐,护眼模式对老年群体适配不足,智能指标得分普遍低于行业平均。三是陷入“高端创新乏力、中低端价格战”的恶性循环,部分品牌不断堆砌技术参数却忽视场景体验优化。这种割裂折射出行业亟需平衡技术突破与用户体验,从“硬件参数竞赛”转向“全链路服务价值”。
(二)“硬件超前、内容滞后”的结构性矛盾。近年来,我国电视硬件技术迭代迅猛,实际应用场景与内容供给却严重失衡。以8K为例,2024年国内8K原生内容覆盖率不足1%,多数用户仍在观看伪8K片源(依赖算法拉伸),画质提升有限。硬件厂商过度追求参数竞赛,导致2000尼特峰值亮度、144Hz 高刷新率屏幕等配置在多数场景下性能过剩。
此外,内容生态碎片化加剧消费体验的割裂。消费者需同时订阅3至4个视频平台,且跨平台搜索失败率达42%,操作复杂度较5年前上升70%。深层矛盾在于商业模式的冲突,传统厂商依赖硬件赚取利润,互联网品牌侧重生态收益,二者在用户数据共享、服务分成比例上难以达成一致。这种脱节不仅削弱技术升级的实际意义,更让行业陷入“重参数、轻体验”的内耗循环。
(三)市场竞争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价格战与同质化导致行业陷入“量增利减”困局。2023年,75英寸电视均价降至3999元,较2020年下跌54%,但同期面板、芯片成本上涨23%,行业净利润率仅2.3%。虽然低价电视市场增量较多,比如拼多多百亿补贴中55英寸电视最低价跌破1000元,但这类机型的色域值普遍低于80%NTSC,开机广告时长增加50%,引发消费者“低价低质”的抱怨。
海外市场面临双重挑战。2024年,我国电视出口量占全球35%,其中自主品牌占比不足20%,ODM代工模式下的单机利润仅为5~8美元。技术、法规及标准壁垒对企业影响更大。欧盟新规要求,电视内置电源效率需提升30%,为此,海信等企业研发成本增加了15%;美国要求2025年进口电视100%支持ATSC 3.0标准,我国现有产品达标率不足40%,改造成本将使出口价格竞争力下降12%。这种“规模扩张但利润薄弱、技术领先却标准受制”的情况,正在动摇我国电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