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关技术中心专家发布消费提示。
在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儿童用品及玩具都是孩子不可或缺的伙伴。它们不仅承载着孩子们的欢乐时光,更是儿童启蒙教育、探索世界的重要媒介。随着儿童用品及玩具市场的蓬勃发展,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如影随形,成为家长们心中的隐忧。“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与我国玩具及学生用品领域的权威检测机构——广州海关技术中心聚焦指画颜料、科教实验套装玩具、弹射玩具枪3类儿童用品及玩具产品所存在的潜在质量安全风险,参考国际先进标准技术要求,深入剖析潜在的安全风险类别及产生原因,并联合发布儿童用品及玩具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警示及消费提示,以唤起社会各界对儿童用品及玩具质量安全的高度重视。
弹射玩具枪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警示及消费提示
一、产品概况
弹射玩具是指供14 岁以下儿童玩耍的,由可贮存和释放能量的弹射机构或者儿童给予的能量将弹射物发射到空中进行自由飞行的玩具产品。弹射玩具枪是最常见、最典型的弹射玩具,它外形类似枪械,发射子弹类弹射物,儿童通过射击或扮演角色进行玩耍。
二、潜在质量安全风险警示
根据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研究显示,弹射玩具枪主要含有以下潜在质量安全风险。
1.圆孔伤害。弹射玩具枪上一般都有圆孔,如瞄准器或者枪口上的圆孔,按照国家玩具安全标准的要求,针对5岁以下儿童使用的玩具,如果圆孔壁厚不足1.58mm,孔径在6mm至12mm之间,则比较危险。儿童在手持玩具玩耍的过程中,可能将手指伸入孔中不易拔出,如时间过长,会使手指因血液循环不畅而坏死。
2.驱动机构和活动件间隙导致的夹伤危害。弹射玩具枪都带有发射机构,发射机构一般由弹簧和电机等动力装置组成,子弹发射到空中需要由发射机构工作提供动力,如果发射机构没有做好封闭或者活动部件之间的间隙设计不合理,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夹伤儿童的手指。
3.弹射特性的危害。弹射玩具枪发射的弹射物具有自由飞行的特点,可产生多方面的风险,主要危害包括4方面,一是弹射物弹的弹射动能过大,如果击中儿童的脸部或眼睛,会造成脸部和眼球撞伤、擦伤,严重时可能导致失明;二是弹射物的端部过于尖锐、不够圆滑,或者没有弹性保护端,容易造成儿童脸部和眼球撞伤;三是如果发射机构可以发射尖锐的日常物品,如铅笔、钉子等,打在儿童皮肤上也会造成皮肤、皮下组织甚至肌肉被刺破等安全事故;四是弹射物的飞行轨迹具有不确定性,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三、风险成因分析
1.圆孔伤害。弹射玩具枪一般都会有圆孔,常见的圆孔出现在瞄准器和枪管上,国家标准对圆孔的要求是针对5岁以下儿童使用的玩具,如果其厚度小于1.58mm,直径在6mm至12mm之间,则会对 5 岁以下的儿童具有潜在的卡手指危险。一些玩具枪把适用年龄标识为 “ 3岁以上”,同时在设计时又忽略了圆孔的要求,均导致出现不合格产品。
2.驱动机构和活动件间隙导致的夹伤危害。玩具的危险活动间隙介于6mm至12mm之间,位置在上膛把手,是儿童使用过程中经常触及的部位,而且上膛时需要用一定的力后推把手,如果儿童手指刚好卡入危险间隙,则有夹伤手指的可能。不合格间隙是设计上的缺陷,厂家在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儿童使用过程中的夹手风险,从而导致问题产品的出现。
3.弹射特性的危害。弹射物的动能是弹射玩具枪非常重要的安全指标。影响弹射物动能的因素较多,因此厂家对动能的控制难度会比较大,要求厂家有较高的生产控制能力。一些较好的玩具枪制造商会在生产过程中对弹射玩具枪发射装置的动能进行“全检”,即在组装前利用测速装置对全部发射装置的发射动能进行测定,排查出动能超标的发射装置,只有动能满足要求才会进行后续组装,从而避免单位面积最大动能超标产品的出现。相反,如果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得不到严格有效地管控,弹射玩具枪的动能就很容易超出限值。
四、消费提示
1.看标识:选购时,首先要留意产品包装是否印有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 “CCC”标志。要选择产品标识齐全的产品,检查是否标有正规厂家的生产厂名、地址、执行标准、适用年龄等。
2.看外观:选择外观色彩较鲜艳的产品,不要选择枪口、枪管、枪匣主要部位为黑色、灰黑色或仿金属颜色的产品,尽量选择整体由3种或以上鲜艳颜色搭配的产品。
3.用手摸:如果情况允许,拆开包装检查弹射物的端部是否有足够的弹性,如果将弹射物打到手掌上会感觉到明显的痛感,则要慎重购买。
4.家长应提醒儿童不要瞄准他人眼或脸部发射,不要尝试使用其他日常用品(如铅笔、钉子、石子)放入发射器中发射。
5.不要对玩具枪的发射机构进行改装,以免影响弹射物的动能。儿童用品及玩具产品质量安全是不容有失的“生命防线”。每一次风险警示,都是对儿童权益的捍卫,对社会责任感的重申。我们期待,通过此次发布,让更多人意识到部分儿童用品及玩具背后的安全隐患,让“安全第一”的理念融入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提升产品质量水平,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尽情玩耍、健康成长。让每一个童年都充满无忧无虑的欢笑,是我们的共同心愿,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