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部分厂商宣传造势的影响下,“零添加”食品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细分市场”。“零添加”调味品、“零添加”酸奶、“零添加”烘焙产品,仿佛只要贴上这类标签,相关产品就可以自动进入“健康安全”阵营。在错误消费理念引导下,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疑虑也持续升温。这种疑虑一方面来自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不了解,另一方面则来自部分商家超量超范围使用非法添加物造成的恶性案例影响,让合规添加剂背了“黑锅”。
事实上,食品添加剂早已融入人们日常饮食的方方面面,从延长保质期到改善口感,从提升色泽到改进形态,它们在背后默默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代食品工业中,只要使用得当,食品添加剂不仅安全可控,更是保障食品品质、提升生产效率不可或缺的一环。
食品添加剂也不是新事物。早在古代,人们就用盐腌制食物、用糖保存果酱、用醋调味防腐。这些传统方法本质上就是最早的食品添加剂的应用。
让“添加剂”变成带有负面色彩词汇的,是曾经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如苏丹红鸭蛋、瘦肉精猪肉、三聚氰胺奶粉等,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加之消费教育不到位,使很多消费者误将食品添加剂与苏丹红、瘦肉精等非法添加物混同起来,并不断强化着公众的心理暗示:“只要使用了添加剂,食品就不安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零添加”营销概念应运而生。它利用消费者对“天然”“无添加”的心理偏好,营造出“零添加更健康”的错觉。
对此,政府监管部门及时出手。为引导消费者科学选择食品,减少因标签误导产生的健康风险,防止企业利用此类宣传误导消费者,避免消费者因关注标语而忽视产品真实属性,3月27日,国家卫健委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一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新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明确规定禁止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新规指出,此类标语易引发消费者误解,例如,标注“不添加蔗糖”的饮料可能仍含高糖分,“不添加甜味剂”的食品可能含有其他添加剂。4月份,200余家大型食品企业联合倡议主动优化标签设计,不使用“零添加”等用语。
新标准规范标签信息
为了回应公众关切并重建食品安全信任,2月8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正式实施,该标准被称为“最严”国标,其核心变化包括4个方面,一是删除了落葵红、酸枣色等不再具有工艺必要性的添加剂;二是明确禁止脱氢乙酸钠在面包、糕点、肉罐头等多种食品中的使用;三是对甜味剂组合的混合使用设定了总量控制,防止叠加风险;四是规定大米、咖啡、茶叶等食品不得添加香精香料,以保持其天然风味。
与此同时,市场监管部门也明确了3类严禁在餐饮环节使用的物质,即工业草酸、亚硝酸盐以及罂粟壳等非法添加物。婴幼儿辅助食品被列入不得添加香料香精的名单,体现出对儿童食品安全的重点保护。
政策调整和监管收紧是基于科学评估与消费者认知的现实情况所作出的重要判断与引导,通过规范标签表述,引导消费者理性看待食品成分,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盲目选择。
科学理性消费
在日常消费时,消费者也应按照科学、清晰的信息引导,掌握实用的判断方法,以维护自身权益。
首先,要养成查看食品标签的习惯。配料表是识别食品本质的关键。新规要求预包装食品中若名称提及某种成分,必须标明其具体含量,防止虚假宣传。同时,警惕类似“不添加蔗糖”但实际仍含果糖、果葡糖浆等其他糖分的产品,消费者可通过查看营养成分表确认其真实的含糖量。
其次,要关注高风险食品中涉及的禁用或限用物质。例如,面包、糕点、预制肉制品中将逐步限制脱氢乙酸钠的使用;熟肉制品和腌制品中的亚硝酸盐虽未全面禁止,但国家对其使用范围和剂量有着严格规定,严禁超量或超范围添加;水发产品中早已明确禁止使用二氧化硫,此类非法添加行为属于违法行为。此外,罐头类食品凭借先进的灭菌与密封工艺,已普遍实现无防腐剂保鲜,安全性较高。
走出“添加剂”焦虑
面对食品添加剂,消费者不必谈之色变。消费者与其盲目追求“零添加”,不如注重膳食均衡,增加新鲜蔬果、全谷物摄入,减少对加工食品的依赖。同时,优先选择正规渠道销售的产品,对价格异常低廉、标签信息模糊的食品及市场炒作行为,要避而远之。
新版食品添加剂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朝着“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要求不断迈进。
食品安全需要全社会共同筑牢防线。真正的食品安全,不仅是制度不断完善,也是消费者认知逐渐提升、社会信任日趋提高的过程。通过政策解读和标准宣贯,让科学走进大众视野、让理性消费成为共识、让食品安全理念深入人心,才能真正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