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组织召开“网售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恳谈会”,与市场监管总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司、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司及执法稽查局等业务司局的相关领导、人员一起,就遏制网售领域假冒伪劣行为听取各界意见建议。
恳谈会上,来自各方的专业人士畅所欲言,积极为网售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献计献策。这些建议具有很强的建设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例如,有专家建议,强制直播机构回放存证(如30天),以便于追责。更多专家建议进一步加强网售产品的质量抽检,要求实行商品上架前置管控,强制商家上传产品合格检测报告至平台后台系统,确保商品安全合规;建议实行抽检分离,或委托第三方作为“影子买家”进行抽样,并强化靶向抽样,倒逼企业提升网售产品质量,同时推动平台与直播间共享抽检数据,辅助选品风险筛查。针对检测机构低价恶性竞争导致假报告网上泛滥问题,有的专家建议推行检测报告备案核验制,同时搭建质量信息共享平台,确保质量信息真实、可查;有的建议建立检测机构“白名单”机制和“黑名单”公示系统,由国家层面筛选实验室白名单,并开放工业产品许可证、检测报告等官方核验通道,供平台联网核查风险。
座谈中,许多专家呼吁平台企业加强质量监管资源的配置,要求电商平台公开商品质量安全监测年度预算及明细,或向市场监管总局报备,以监督平台在质量安全治理方面的投入;建立优化流量分配机制,引导平台将流量倾斜至优质商品,通过激励“良币”提振消费信心;对网售经销商强制落实质量安全总监制度,倒逼中小商家提升选品能力;对年销售额超百万或单场销售额超5万元的机构或主播,强制推行第三方监管员制度。
有的知名主播机构对网售产品质量安全的治理提出了系统性的思路,建议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他们指出,鉴于直播生态中的主体具有多重身份、责任边界模糊的特点,他们建议首先要管住“人”,压实主体责任:一是实施穿透式实名管理:建立主播执业档案(含历史违规记录查询端口),强制平台进行经营者实名核验并关联征信系统,对售假者实施跨平台联合惩戒。二是推行行为责任捆绑:确立“宣传承诺视同合同条款”原则,要求主播功效宣称留存实验报告;建立MCN机构30%先行赔付的连带追责机制。三是构建信用动态管控体系:按投诉率实施“红黄蓝”分级预警,强制高风险主播设立消费预赔基金;联合第三方开展神秘抽检破解地方保护壁垒。其次是控好“货”,构建三重防控机制。一是全链路溯源管控:对3C、母婴等重点品类推行"一品一码"溯源,建立“一物四码”(生产/物流/质检/销售)云端比对系统,重点监管“三无产品”。二是直播动态监测:部署AI语义识别系统抓取违禁词并自动存证;建立高风险类目样品库,要求直播前送检实物;智能监测异常低价商品。三是信用穿透管理:实施“责任倒追机制”和“红黑货品池”制度,对多次抽检不合格商品实施全网禁售。第三,他们针对直播场景存在虚实交互性的特征,建议净化“场”,重塑平台生态。一是推行“虚拟直播间备案制”,要求AR/VR技术使用方提交场景真实性承诺;二是实施“流量熔断机制”,对投诉率超20%的直播间强制降权限流;三是建立“算法透明清单”,禁止对假冒商品加权推荐。
专家及业内人士的意见建议为市场监管部门强化网售商品质量安全监管、净化网络消费环境提供了有益参考。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作为市场监管总局的直属单位,将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同各方共同促进平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