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不久前,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组织召开“网售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恳谈会”,与市场监管总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司、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司及执法稽查局等业务司局相关人员一起,就遏制网售领域假冒伪劣行为听取各界意见建议。恳谈会上,来自各方的专业人士畅所欲言,积极为网售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献计献策,为市场监管部门强化网售商品质量安全监管、净化网络消费环境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借鉴。现将他们的发言摘编刊发,以飨读者。因部分发言人员不愿意披露自身身份和姓名,因此,在署名时以“某”替代。
-----------------------------------------------------------------------------------------
目前,我国网络消费规模已突破13 万亿元。与此同时,网售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很突出。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产品质量方面,由于网售链条长、业态隐蔽(如直播瞬时交易),再加上传统抽检覆盖率不足、风险隐患难以及时发现,使得问题产品流入市场,甚至引发群体性投诉;网络交易方面,由于平台“审核不严”“虚假宣传”等问题反复出现,导致消费者维权时平台与商家互相推诿,破坏网络交易秩序;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督方面,由于网售产品来源复杂(如个人代购),检验检测证据链难固定,部分“快检”结果不被认可,影响监管效能;执法稽查方面,由于侵权线索分散、跨区域取证难,以及恶意投诉与真实违法交织,执法人员需耗费大量精力甄别,导致违法成本低、打击震慑力不足。
针对此,聚焦关键环节构建全链条可落地的监管治理体系,对提升网售产品质量安全尤为重要。
压实平台与企业主体责任
平台须履行前置审核、日常巡查等法定职责,对入驻主体和商品信息严格把关;生产销售企业要坚守质量底线,确保商品合规、信息真实;主播及MCN机构(多频道网络)需对推广行为负责,杜绝虚假宣传;检验检测机构必须恪守职业道德,保证检测数据真实准确,对出具虚假报告的依法追责。
要推广“监督-抽检”联动机制,包括:统一网售产品快检标准、网售产品检验标准;建立“网售产品质量白名单”制度、网售产品公开公示平台及虚假宣传快速处置通道;引导企业树立“质量第一”理念,支持行业协会开展“网售质量官”“网售产品监督员”等培训,培育一批懂法规、精业务的企业质量管理者、网售产品监督者。
提升智能化治理水平
搭建全国统一的网售质量监管平台,整合交易数据、投诉信息、抽检结果等数据资源,运用AI技术识别虚假宣传话术、仿冒商品特征,实现风险隐患自动预警。
针对直播带货“瞬时交易、快速流转”特点,开发“直播内容回溯核验系统”,对宣称内容、商品资质进行实时监控和限时处理。
加强协同共治
建立“线索共享、联合共治、政府执法”机制,由网络交易监管部门牵头,产品质量、知识产权、执法稽查等多部门参与,对侵权线索实行“24小时推送、7日反馈”闭环管理。
针对跨区域案件,制定《网售违法案件协查规范》,明确证据传递、涉案物品处置等流程,破解“管辖权壁垒”。
提升侵权打击效率
搭建“知识产权侵权线索共享池”。联合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等机构收集品牌企业商标、专利等信息,与电商平台数据比对,自动识别仿冒商品,线索生成后24小时内推送至属地执法部门,7日内反馈处置结果。
建立“跨区域执法协作清单”。针对直播带货“主播-商家-仓储”跨区域分布特点,制定《网售违法案件协查流程》,明确证据传递、涉案物品扣押等标准,避免“管辖权争议”导致案件搁置。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可立足桥梁纽带定位,在网售产品质量治理中发挥独特作用,比如牵头制定《网售产品质量监督规范》《网络交易平台审核指南》《网售产品监督员从业标准》等团体标准,组织网售企业开展“质量官”“监督员”培训,组建“网售质量专家库”,协助执法部门分析复杂案件(如跨境电商合规性判定),提供技术论证报告。另外,还可开展“网售消费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组织企业交流先进经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提质。同时,联合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等电商平台及质检机构,创立网售产品质量提升日或质量提升月,推出“质量承诺标签”,要求商家公开质检报告,要求平台提供“假一赔十”“质量问题极速退款”等保障。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