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 · 官方网站

【封面报道】多方献计网售产品质量安全治理(7)—— 提升监管效力 促进行业向善

2025-09-03 北京拓普丰联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编者按:
不久前,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组织召开“网售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恳谈会”,与市场监管总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司、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司及执法稽查局等业务司局相关人员一起,就遏制网售领域假冒伪劣行为听取各界意见建议。恳谈会上,来自各方的专业人士畅所欲言,积极为网售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献计献策,为市场监管部门强化网售商品质量安全监管、净化网络消费环境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借鉴。现将他们的发言摘编刊发,以飨读者。因部分发言人员不愿意披露自身身份和姓名,因此,在署名时以“某”替代。
-----------------------------------------------------------------------------------------
当前,我国网络市场发展已迈入以技术革新、模式迭代与监管深化为特征的新阶段。社交电商、直播带货、跨境代购等新型业态持续涌现,在确保市场活力激发的前提下,网售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也亟待进一步提升。
 
从监管理念创新发展来看,要强化多方价值认同,构建“四维共治”监管模式。立足统筹行业健康发展与产品质量安全双重目标,社会各方需在宏观理念上确立“双向奔赴”的价值共识和价值目标,即监管的本质不是限制发展,而是用科学的合规管理激发内生动力,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以市场主体“自控合规、自证合规”为核心、社会各方监督约束为辅助的“四维共治”模式,最终形成监管机构、平台企业、消费者、行业协会共治共赢格局。
 
从监管路径和策略上来看,针对网络市场海量、多元、动态的特征,推行精细化治理策略。实施分类分级管理,依托大数据和电商平台及经营者信用评价模型,依据产品风险等级(如食品、药品、儿童用品等高危品类)、企业合规记录等实施差异化监管。推行问题驱动机制,聚焦社会关注、消费者投诉集中、质量舆情高发、抽检合格率偏低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治理,形成“监测-预警-处置-改进”闭环。坚持小切口突破,优先选择直播带货虚假宣传、跨境代购溯源难、网红产品标准缺失等具体场景开展试点,形成可复制的治理范式,并逐步推进,注重“见成效”而非“一把抓”。
 
从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来看,既要更好发挥政府部门的监管作用,也要促进市场特别是平台的自治能力,形成双通道、非对称的监管信息体制,构建穿透式监管能力。穿透式监管既不能矫枉过正,也不能流于形式,更不宜搞强力监管,主要做好“一点一面”“一正一反”。“面”上要促进和督促平台履行自治责任,加强在准入管理、质量标识、产品宣传、检验检测、消费纠纷、产品质量提升等环节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制度、行为和结果校验机制,通过“正向”促进推动;“点”上要在关键要害环节做好“探针式”管理,监管部门可以委托中国消费者质量安全促进会和社会化机构,通过抽样并借助大数据和大模型,针对虚假宣传、产品质量等开展“影子买家”活动,通过“反向”倒逼方式,对平台自治能力提升进行印证式监测。通过“点面结合”“一正一反”两种方式促进行业整体向善。
 
从具体工作来看,一是明确“怎么管”。促进平台规则体制完善,包括新业态直播带货、社交电商、跨境代购等环节的监管规则。二是分级分类管。建立网售产品信用平台,收集企业年报、消费投诉、行政处罚、抽检结果等动态信息,建立信用评分模型,支撑分类分级监管,形成“数据采集-风险评级-差异监管”闭环,促进“良币驱逐劣币”。三是用数据管理。建立AI赋能能力,破解违法宣传与产品信息混乱难题,搭建违法宣传识别、名称规范治理等智能监管场景,对典型问题产品进行抽查比对,强化政府兜底的作用。四是加强“探针式”管理。强化“影子买家”等抽检机制,通过风险模型定位抽检目标,减少盲目覆盖,抽检结果和纠纷数据分析直连信用平台,驱动风险评级动态调整。五是建立态势分析平台。通过各种数据采集和获取渠道,全面整合政府侧数据和平台侧数据,形成网售商品假冒伪劣态势分析平台,了解各平台产品质量提升改善趋势,支撑决策研判和调度指挥。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