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 · 官方网站

【封面报道】多方献计网售产品质量安全治理(11)—— 做品质电商离不开检测标准宣传支持

2025-09-03 某平台
 
编者按:
不久前,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组织召开“网售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恳谈会”,与市场监管总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司、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司及执法稽查局等业务司局相关人员一起,就遏制网售领域假冒伪劣行为听取各界意见建议。恳谈会上,来自各方的专业人士畅所欲言,积极为网售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献计献策,为市场监管部门强化网售商品质量安全监管、净化网络消费环境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借鉴。现将他们的发言摘编刊发,以飨读者。因部分发言人员不愿意披露自身身份和姓名,因此,在署名时以“某”替代。
-----------------------------------------------------------------------------------------
网售商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竞争激烈。一些商家为控制成本,致使低质低价、低价爆款白牌商品(由中小厂商或渠道商生产、无明确品牌标识或知名度较低的商品,主要聚焦性价比而非品牌溢价)出现在电商平台上。
 
如何做品质电商?这就要提到检验机构。目前,市场上的检测机构比较多,平台方也希望能加大抽检力度,以确保商品质量。但如何确保抽检的有效性,是一个急需关注的问题。政府层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抽检,有时却因为中间环节等没检出有效数据,甚至还出现了出具假检验报告或者购买假报告问题。基于此,可否实现电商平台抽检与国家抽查等重要重点数据的共享,避免问题检测、问题报告出现。需要强调的是,检验检测报告只是一个第三方认证,它是不是一定能担保所有商品质量?这需要深思。基于此,要向消费者传递“所有的检验报告只是对样品负责”这一认知。
 
针对品质电商培育,希望监管部门通过严格执法约谈一些出问题的平台外,对质量管控做得好的平台应加大品质和品牌宣传力度,向社会传播正向案例,发挥导向作用。
 
另外,眼下出现的许多新商业业态,给现有法律法规也带来了不少挑战。从商品上说,一些过去在专项治理中很少出现舆情的商品现在问题频现,如遛娃车、儿童坐垫等,这与近年来的消费教育有关,也与这些产品在出厂时没有专门的产品归类和标准有关,像有的充电宝带手电筒及唱歌功能等,该用哪类产品、哪个标准评判它的好坏。建议对这些新出现的商品同类,从制定团体标准开始予以规范。
 
提及当下新业态中出现的短视频带货以及主播、网红探店等,现有法律法规对这些主体缺乏专门规定,甚至有些商品在直播之后连链接都找不到,更找不到主体。目前,市场监管总局针对直播出台了相关规定,但可否根据市场现状进一步细化,比如明确每个主体等。另外,对直播带货的回放链接时间出台专门规定,比如链接要回放30天甚至更久。
 
此外,还应强化消费心智教育及消费预警和科普,引导消费者不要购买无标准的产品,比如让孩子玩的捏捏乐、巴克球、水晶泥等。
 
从监管层面,一是引导企业制定企业标准,二是禁售无标准产品。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