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纯母乳喂养到6个月,满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并继续母乳喂养到2岁及以上。
婴儿满6个月,此时奶量稳定,生长发育良好,是添加辅食的好时机。同时,这个月龄婴儿的胃肠道等消化器官已相对发育完善,可消化母乳以外的多样化食物;口腔运动功能,味觉、嗅觉、触觉等感知觉,以及心理、认知和行为能力也已准备好接受新的食物。此时开始添加辅食,不仅能满足婴儿的营养需求,也能满足其心理需求,并促进其感知觉、心理及认知和行为能力的发展。
婴儿最先添加的辅食应该是含铁丰富的泥糊状食物,如肝泥、肉泥、强化铁婴儿米粉等,在此基础上逐渐引入其他不同种类的食物以提供不同的营养素。足月儿出生时体内有来自母体的储备铁,可以满足前6个月生长发育的需要。6月龄之后,婴儿体内的铁储备耗尽,此时母乳喂养只能为婴儿提供大约5%的铁需要量,还有95%的铁需要量要通过进食辅食获得。基于此,婴儿6月龄后每日的辅食中一定要有含铁丰富的动物性食物,以满足他们生长发育的需要。动物性食物(血、肝、红肉)含铁丰富,且容易吸收,是第一口辅食的最佳选择。
需要强调的是,辅食添加应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食物种类上,应由单一到多样,最终达到每天摄入七类常见食物中的四类及以上,至少包括1种富铁动物性食物(红肉、血、肝)、1种蔬菜和1种谷薯类食物,以保障各种营养素的摄入。每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每种观察3天左右,主要观察婴儿的消化系统状况和过敏反应。如果婴儿出现皮疹、腹泻、呕吐等轻微不适,应暂停添加,待症状好转后再次尝试小量喂养;若仍出现不适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在食物量与餐次上,应由少到多,关注婴幼儿的饥饿和饱足反应。添加辅食应从每日一次开始,尝试在一餐中以辅食替代部分母乳,逐步过渡到以单独一餐辅食替代一次母乳。一般6-9月龄婴儿每天辅食喂养1-2餐,10-12月龄婴儿每天辅食喂养2-3餐,13-24月龄婴儿每天辅食喂养3餐。
在食物质地上,应由稀到稠、由细到粗,与婴幼儿的咀嚼、吞咽能力相适应,从泥糊状逐步过渡到团块状固体食物。一般6-8月龄婴儿的食物是可用舌头压碎的程度,如软豆腐状;9-12月龄婴儿的食物是可用牙床压碎的程度,如同香蕉状;13-24月龄婴儿的食物是可用牙床咀嚼的程度,如同肉丸子状。在婴儿8-9月龄时应及时添加手指食物,锻炼精细运动和咀嚼功能,促进手眼协调发育。
在食物制作上,对1岁以内的婴儿尽量不在辅食中添加盐、糖及各种调味品,应含有适量油脂;1岁以后可逐渐尝试淡口味的家庭膳食,仍要少盐少糖,避免食用腌制品、熏肉、含糖饮料等高盐高糖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婴幼儿辅食需单独制作,保持食物原味,烹制以蒸、煮、炖、炒为主。
养育人应通过观察婴幼儿的营养需求、感知觉以及认知、行为和运动能力的发展,为婴幼儿提供适宜的餐食、餐时、餐位和餐具,及时发现婴儿发出的饥饿和饱足信号,给予及时恰当的喂养回应。同时,还应为婴幼儿营造安静、愉悦的进餐环境,避免电视、手机和玩具等对婴幼儿注意力的干扰,控制每餐时间不超过20分钟。
另外,养育人应选择安全、优质、新鲜的食材制作辅食,制作过程中注意清洁卫生、生熟分开。不给婴幼儿吃剩饭,妥善保存和处理剩余食物。
适度、平稳生长是婴幼儿最佳的生长模式。建议养育人定期为婴幼儿进行健康检查,1岁以内每3个月1次,13-36月龄内每半年1次。养育人还应测量并记录婴幼儿身长、体重、头围等体格生长指标并绘制生长曲线,以便及时了解营养和喂养情况。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