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 · 官方网站

【专题报道·2025中国电动汽车火灾安全技术交流会】四个维度彰显行业共性问题与亮点——2025年上半年C-EVFI测评结果解析

2025-09-08 张雄 招商车研测评管理中心副主任 科技质量部部长
 
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安全领域重要测评之一,中国电动汽车火灾安全指数(China Electric Vehicle Fire Safety Index, C-EVFI)旨在通过科学、系统的检测指标,全面评估市场主流新能源车型的火灾防护能力,为消费者购车提供参考,同时为行业安全标准升级和主管部门监管提供数据支撑。
 
在2025中国电动汽车火灾安全技术交流会上发布的C-EVFI2025上半年测评结果,通过四个维度彰显了行业共性问题与亮点。
 
测评覆盖主流车型 聚焦电池安全核心
本次C-EVFI测评覆盖了当前市场上多款热门新能源车型,包括乐道L60、东风纳米01、小米SU7、奇瑞ICAR03、smart精灵1,以及大众ID.UNYX。
 
测评严格遵循“安全提示、应急救援、火灾防护、数据联动”四大核心维度,关注整车安全性能,通过量化得分率(1代表满分,0代表未得分)评估各车型火灾安全表现,确保结果的客观性和可比性。
 
各车型表现分化明显 提升空间大
结合四大维度的综合得分,本次测评将车型划分为五星、四星、三星、二星、一星五个安全等级。结果显示,各车型表现分化明显,整体反映出新能源汽车火灾安全性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对于消费者而言,安全等级可作为购车的重要参考。其中,五星、四星车型在综合安全能力上更可靠,而二星及以下车型则需警惕其在火灾防护中的短板;对于主管部门,等级划分可为“重点监管车型”“召回风险预警”提供数据依据,推动行业向更高安全标准看齐。
 
从安全上看,本次测评的车辆预警与警示体系待完善,但车内车外协同不足。
 
安全提示作为火灾风险的“第一道防线”,直接关系到用户能否及时察觉危险并采取措施。本次测评显示,该维度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一是高温预警功能不完善,部分车型预警不及时,导致用户难以提前规避电池过热风险;二是车内热失控报警虽整体及时、准确,但报警策略(如提示方式、频率)仍需优化,部分车型存在“报警信息模糊”“警示强度不足”等问题;三是热失控后车外提示明显滞后,无法有效提醒周边人员远离危险区域。从得分率数据来看,6 款测评车型在“电池高温预警”“热失控车内报警”“热失控车外警示”三个细分指标上的表现分化明显:电池高温预警得分率最高为1(满分),最低仅0.36;热失控车内报警最高1分,最低0.42;热失控车外警示最高0.6分,最低0分。这一结果反映出多数车企在“被动响应”(如车内报警)上投入较多,但在“主动预防”(如高温预警)和“外部协同”(如车外警示)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在应急救援上,参加评测的车辆基础功能均达标,但存在细节设计影响逃生效率的问题。
 
应急救援能力是火灾发生后保障人员安全的关键。测评结果显示,多数车型在核心功能上表现合格:车门应急开关功能整体完善,热失控后自动解锁功能覆盖率较高,高电压防护功能也基本达标,可降低触电风险。
 
但细节问题仍不容忽视。一是机械式应急开关的设置位置不合理(如隐藏过深、标识模糊),且操作复杂度较高,在紧急情况下可能延误逃生时机;二是个别车型存在“热失控后不自动解锁”的现象,违背了“危险状态”下保障人员疏散通道畅通的基本安全逻辑。得分率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其中,“安全疏散”指标中,6款车型有5款得1分(满分),仅1款得0.29分;“防触电安全”指标则全部得1分。这表明行业在“防触电”等硬性安全标准上执行到位,但在“人性化逃生设计”上仍需向“用户体验”倾斜。
 
在火灾防护上,参评车辆电池安全水平提升明显,但热扩散控制仍是短板。
 
火灾防护是C-EVFI测评的核心维度,直接反映车辆抵御火灾、延缓火势蔓延的能力。本次测评发现,随着电池技术的迭代,电池单体本征安全水平(如耐高温、抗穿刺性能)有所提升,为火灾防护奠定了基础。
但“热扩散控制”仍是全行业的痛点,靠近电池包泄压阀附近的车辆部件(如下护板)易因高温起火,且个别车型的主动冷却系统和隔热材料无法有效减缓热扩散速率,导致“可用安全疏散时间”缩短。这意味着火灾发生后,用户的逃生窗口期比预期更短。
 
数据联动方面,实时监控均达标,但救援响应速度待提升。
 
在智能网联技术普及的背景下,数据联动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测评显示,在上电状态下,车企平台基本能精准、及时、有效地监控车辆状态,为远程预警提供了数据支撑。
 
但“应急联动”环节存在明显短板,即平台与车主的联系及时性不足,部分车型在监测到危险后,需要10分钟以上才能联系到车主,延误了初期救援时机。此外,车辆休眠状态下的安全监控存在“盲区”,无法实现24小时全时防护。得分率数据显示,“安全监控”指标全部得1分(满分),但“应急联动时间”指标最高仅0.5分,最低0分。这说明行业在“数据采集”能力上已成熟,但在“数据应用”(如快速联动救援)上仍需打通”平台—车主—救援机构”协同链条。
 
从技术到策略 全方位筑牢安全防线
 
针对本次测评中暴露的问题,招商车研提出了有针对性地改进建议。
 
安全提示方面,优化“预警—报警—警示”全链条。
 
首先,优化电池管理系统,通过增加温度采集点、调整算法等方式,提升高温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其次,改进车内报警策略,采用“文字+声音+灯光”的多维度提示方式,确保信息直观、清晰、醒目;第三,完善车外警示设计,可通过车身灯光闪烁、喇叭鸣笛、远程推送周边设备(如充电桩、交通监控)等方式,第一时间提醒附近人员。
 
应急救援方面,聚焦“便捷性”与“可靠性”。
 
一方面,强制要求配备机械式应急开关,并统一规范其位置(如车门扶手处)、标识(如荧光色提示)和操作方式(如一键解锁),确保车内人员和外部救援人员能快速操作;另一方面,严查热失控后不解锁问题,将自动解锁纳入强制安全标准,杜绝技术漏洞导致的逃生风险。
 
火灾防护方面,从“被动防护”转向“主动控制”。
 
首先,推动电池材料创新,研发高安全性动力电池,从源头提升电池本征安全;其次,优化电池包设计,增加泄压阀定向泄压装置,避免高温气体直接喷射到车身部件;第三,提升电池包周边附件的阻燃性能,降低起火概率;最后,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的电芯隔热材料,结合主动冷却系统的智能调控,有效延缓热扩散速率,延长安全疏散时间。
 
数据联动方面:构建“全时监控+快速响应”体系。
 
一方面,建立车辆与车主的紧急联动机制,通过“自动拨打电话”“短信强提醒”“APP弹窗”等多渠道触达方式,将应急联动时间缩短至3分钟以内;另一方面,增加休眠状态下的主动激活策略,确保车辆在熄火、断电等状态下仍能监测电池状态,实现全天候安全监控。
 
以测评促升级 为消费者绿色出行保驾护航
2025年上半年C-EVFI测评结果既反映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安全技术上的进步(如电池本征安全提升、防触电功能完善),也揭示了“预警滞后”“逃生设计不合理”“热扩散控制薄弱”等共性问题。建议消费者在选购新能源汽车时,优选在“安全提示”和“应急救援”指标上表现优异的车型。对于主管部门,可依据测评数据针对性加强监管,推动车企落实“安全优先”生产理念。希望广大车企以本次测评结果为鉴,在技术研发中兼顾硬性标准和用户体验,实现从“满足最低安全要求”向“打造极致安全体验”转型。
 
未来,随着C-EVFI测评体系的不断完善,有望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形成“检测—改进—升级”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让每一辆新能源车都经得起火灾考验”的目标,为消费者绿色出行保驾护航。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