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但其火灾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为科学评估电动汽车火灾安全性,引导行业技术升级,保障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中国电动汽车火灾安全指数(China Electric Vehicle Fire Safety Index, C-EVFI)应运而生。作为国内权威的电动汽车火灾安全评价体系,C-EVFI历经多版迭代,2026版测评规程计划于2025年底发布,将于2026年第一季度正式实施。
C-EVFI基本概况:权威架构下的安全守护
C-EVFI的核心目标是构建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火灾安全性测试评价体系,通过独立、客观、公正的测评,反映中国电动汽车火灾防护总体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为产品安全监管、研发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消费者购车用车提供参考。
从组织架构来看,C-EVFI由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汽车工作委员会、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消防工作委员会、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保险账通等单位共同发布。
发展历程:从探索到完善的升级之路
C-EVFI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多版迭代逐步完善,每一次升级都紧扣行业痛点与技术进步。
2023版:2023年5月30日发布,首次将“整车级电池热扩散”纳入测评,采用加热方式触发测试,完成了13辆车的测评。这一版本开启了电动汽车火灾安全量化评价先河。
2023R1版(现行):2024年4月9日发布并实施,在2023版基础上优化了测评方式——将电池热扩散触发方式改为更贴近实际场景的“底部针刺”。同时,优化评分细则,取消加分项,最终完成19辆车的测评。
2026版: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升级版本。相比前两版,2026版新增多项核心测评维度,涵盖“整车热扩散、电池包机械防护、充电安全、材料阻燃、整车密封性”五大领域,实现了从单一维度到全场景安全的覆盖。
测评管理体系:严谨流程保障结果公信力
C-EVFI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管理体系,涵盖从车型选取到结果发布的全流程。
首先,确定了测评对象与选取标准。
C-EVFI的测评对象覆盖中国范围内销售和使用的各类电动汽车(不包含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型选取以抽选为主,同时接受企业自愿申请。选取依据包括市场保有量、销量、市场关注度、火灾事故发生率、新技术应用等,确保测评结果能反映主流产品的真实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测评车辆均由C-EVFI管理机构通过正规渠道独立从市场随机采购,避免“特殊定制”,从源头保证测评的客观性。
第二,实施全流程规范管理。
计划制定与车辆采购:明确车型、制定进度计划后,按审定的采购计划实施采购,确保每辆车来源可追溯。
测评实施:企业收到测试通知后,需在一周内确认车辆参数和测评方案,未回复则视为认同。测评前准备、试验开展、数据处理、报告撰写均由C-EVFI 管理中心试验研究部专业人员操作。
异议处理与结果发布:结果发布后10个工作日内,企业可通过《C-EVFI 测评异议申诉单》向管理中心提出申诉,管理中心将在30个工作日内针对测试过程合规性给予答复。此外,指数还通过专项资金保障(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测试和运营)、严格访客管理(企业人员佩戴参观证、媒体佩戴媒体参观证,限制活动区域)等措施,进一步杜绝干扰,保障独立性。
2026版测评规程:全面升级的“安全盾牌”
2026版测评规程的核心在于全面升级,通过五大测评项目(总权重100%),全方位考核电动汽车的火灾安全性能,不断响应消费者安全需求。
整车热扩散(35%):直面电池失控风险。
电池热扩散是电动汽车火灾的主要诱因,该项目聚焦电池热失控后的安全防护能力,细分为多个关键指标:
安全提示(10%):考核电池高温预警、热失控车内报警(声音、光信号等)、车外警示(危险报警闪光灯、鸣笛等)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安全疏散与救援(6%):包括车门应急开关功能(拉动即可打开车门)、这一指标直接关系到乘员能否安全撤离,是“生命防线”的核心。
火灾防护与数据联动(10%):热失控可用安全疏散时间(从收到报警到车辆进入危险状态的时间)、热扩散防护、防火安全、火灾喷射距离等多重指标。
平台数据联动(7%):监管平台主动联系车主的时间。
烟气控制(2%):发生火灾后产生的CO、H2、CH4等气体浓度、烟雾浓度控制。
电池包机械防护(35%):抵御外部冲击。
电池包是安全核心,该项目模拟碰撞、刮底等场景,考核其机械防护能力:
整车安全(15%):包括刮底后的电安全、故障提示功能及充电功能验证,确保碰撞后电池系统不发生二次风险。
机械防护(10%):测试电池包底部防护强度、连接部位防护强度,抵御石块撞击、路面刮擦等常见风险。
安全疏散(10%):与整车热扩散项目呼应,再次考核车门开关可靠性与碰撞后可用安全疏散时间(从刮底结束到进入危险状态的时间)。
充电安全(15%):覆盖全场景充电风险。
充电环节是火灾高发场景,该项目针对性考核多种风险:
虚拟充电(4%):模拟电压、电流、通信、低压等故障,测试车辆防护机制。
充电兼容(6%):验证车辆与充电桩的应急配合能力,包括车内操作、充电桩急停、车辆急停功能。
极端工况(4%):在高温、低温、外部短路、漫水等极端环境下测试充电安全性,覆盖不同地域、气候条件。
信息安全(3%):防范非授权访问、报文篡改、重放攻击等网络安全风险,避免恶意操控引发火灾。
材料阻燃性能(10%):从源头延缓火势蔓延。
车辆内饰、结构材料的阻燃性直接影响火灾扩散速度,该项目通过三项指标评价:
燃烧速率(3%):材料被点燃后燃烧的速度,速率越低越安全。
起燃特性(5%):以起燃温度为核心,考核材料在接触火焰时的抗点燃能力。
放热特性(2%):通过放热速率(HRR)衡量材料燃烧时释放热量的快慢,减少热积累引发的连锁反应。
整车气密性(5%):阻隔烟气侵入。
良好的气密性可延缓烟雾进入乘员舱,该项目以“车内烟雾浓度达到1000μg/m³(微克/立方米) 的时间”为核心指标,时间越长,乘员撤离窗口越大。
C-EVFI 综合得分(S)为五大项目得分加权之和,公式为:
(其中si为各项目得分,wi为对应权重)。
评价结果分为五个等级,其中,S≥90 分为最高等级,代表火灾安全性能优异;85≤S<90 分、70≤S<85 分、60≤S<70分依次对应不同安全水平;60分以下则需重点改进。
对消费者来说,可通过直观等级和得分,对比不同车型的火灾防护能力,选择更可靠的产品;对主管部门来说,可针对低等级车型加强抽检,推动企业整改。同时,通过跟踪指数变化,把握行业安全技术发展趋势,优化政策导向;对行业而言,引导企业聚焦火灾安全技术研发,推动全行业安全水平升级。
未来展望:持续进化的安全防线
中国电动汽车火灾安全指数2026版测评规程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电动汽车火灾安全评价进入全场景、精细化时代。随着技术的发展,该指数还将不断纳入新技术场景(如换电安全、智能驾驶中的火灾应对等),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相信在这一指数的推动下,电动汽车将真正实现“绿色出行”与“安全出行”的统一,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