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持续向上——汽车品牌的长期主义”平行分论坛上,来自政产学研领域的百余名代表共议中国汽车品牌建设核心路径,聚焦如何以长期主义破解“出口量全球第一、品牌溢价不足”的发展瓶颈,推动产业从规模优势向质量、品牌优势转型。
品牌跃升:从交通工具到生活空间质变
在论坛上,与会嘉宾指出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从“规模速度”向“质量品牌”转型的关键期,品牌溢价能力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仍是核心挑战。
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总编辑农涛认为,当前,汽车正由传统的交通工具向“移动学习空间”和“沉浸式社交空间”进化。品牌建设需要技术创新与文化赋能的深度融合。他介绍,学习强国平台正通过共建座舱内容生态、加强舆情监测引导及深化品牌传播合作,助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信息社党委书记、董事长潘海平认为,品牌本质为“人心的暗示”“长期主义的积累”,指出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表征,强调新华社作为国际传播国家队,可整合资源助力中国汽车品牌全球化传播。
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秘书长马吉军表示,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与中国汽研在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上签署协议,筹备成立汽车品牌专业委员会,这将成为落实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质量推进品牌建设意见的有力举措。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董事长周玉林结合所在企业60年经验,强调将以技术共创(如极限测评、10万+路况测试场景库)、权威指数(三大汽车指数测评车型覆盖市场90%热点车型)、开放生态(联合产业链资源)支撑品牌向上,助力中国汽车品牌走向世界。
实证为基:构建品牌信用技术路径
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源于何处?中经社新华信用事业部总经理李伟系统阐述了“品牌信用”理念。他强调,中国汽车急需将技术参数转化为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的信任资产,这种基于技术验证与透明运营的信用体系,是品牌实现全球定价权的关键。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辉从品牌管理角度指出,品牌的核心是差异化,可通过“品牌资产+品牌活力”二维管理法建设,强调高质量是基础,广告与公关是重要工具,需重视消费者教育与品牌忠诚度培育。
中国广告协会副秘书长张德志分析了广告新业态在汽车营销中的应用,他认为,互联网广告已成为主流,强调品牌需拥抱新技术,同时防范知识产权与舆情风险,通过正面宣传与主动维权强化品牌忠诚度。
企业分享:品牌实践案例与经验
领克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产品企划总监韩冰在会上介绍,领克以“生而全球”理念,通过技术投入、产品创新、用户共创打造年轻化品牌,用户平均年龄34岁,BBA(奔驰、宝马、奥迪)增换购用户超三成。
猛士科技品牌运营部总监陶海英分析,猛士作为豪华电动越野品牌,传承东风技术基因,以“越山海、阅不凡、悦人生”为核心价值,推出猛士917、M817等产品,强调极端环境性能(4倍国军标验证)与智能越野技术,打造高端定制化体验。
鹏飞集团东风特汽董事长侯书义分享品牌实践经验时说,鹏飞集团聚焦氢能领域,构建“制氢-储氢-加氢-整车制造”产业闭环。依托焦炉煤气制氢、电解水制氢技术,目前鹏飞集团已运营300 辆氢燃料汽车,目标打造万座加氢站推动绿色物流。
腾讯新闻营销中心总监朱云欣分享了汽车品牌营销案例,如CEO亲测直播、冠军赋能国车等,强调以原创深度内容击穿用户心智,通过场景化体验、情感共鸣提升品牌价值,助力品牌从“产品传播”向“精神认同”升级。
极限淬炼:严苛测试锚定技术可靠性
本次论坛发布的“2025中国汽研极热夏测”结果,成为检验技术韧性的权威标尺。依据《极热环境新能源乘用车测试规程》,参测车型在吐鲁番极端高温下历经防晒阻热性、高温甲醛控制、热管理系统效能等9项极限挑战。
测试数据表明,部分优秀车型在近70℃暴晒4小时后,车内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控制指标远优于国标5倍,彰显了国产新材料与智能温控技术的突破。
本次论坛聚焦技术实证、信用构建与极限验证三大维度,为汽车品牌长期发展提供了从理念到实践的清晰路径,彰显了中国汽车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化思考与坚实行动。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