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 · 官方网站

【封面报道】预制菜产业发展与规治(3)—— 在技术革新、监管强化、文化赋化上下功夫 让预制菜从“争议焦点”变为“信任之选”

2025-10-09 张景富 中国饭店协会副会长、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宋勤彪 中国饭店协会食品安全专家
 
张景富
高级经济师,先后在原商业部、国内贸易部、国家国内贸易局工作,
曾任国内贸易部教育司副处长,国家国内贸易局服务消费司副处长、处长,
中国饭店协会专职副秘书长、会长助理、副会长。
 
宋勤彪
香港理工大学酒店管理硕士,
中国饭店协会食品安全专家,全国技术能手,
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裁判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中式烹调项目裁判长助理。
 
  预制菜绝不应被简单地当作人们争论其“好”或“坏”的标靶,而更应视作一面澄明的镜子,真切映照出消费者对于健康、环境、文化以及安全等方面的深层态度与诉求。
 
  连日来,网络上针对某餐厅预制菜事件掀起的强烈反响,实质上是消费者内心深处对预制菜食品安全、健康营养等问题的深切忧虑。与此同时,这背后还潜藏着对中华餐饮文化传承、社会结构变迁乃至伦理道德领域诸多问题的隐忧与思考。
 
  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对预制菜安全与健康的担心缘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害怕生产商为延长保质期、提升菜品口感而过度使用防腐剂与添加剂。同时,又担忧小厂家生产环境卫生不达标,食材来源与加工工艺难以追溯,保质期真实性令人存疑;二是担心高温杀菌等加工技术虽能延长预制菜保存时间,但也会破坏其中的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可能会加剧慢性病风险的攀升;三是忧心预制菜一味追求口味统一,削弱了餐饮的多样性,抹杀了地域餐饮文化特色,更害怕“妈妈的味道”被千篇一律的“工厂味”取代,导致家庭烹饪技艺传承出现断代危机。此外,预制菜生产链条长,其中某个环节的疏漏极易引发安全隐患。而担心使用劣质食材、张贴虚假标签等行为,也让消费者对预制菜信任不足。在餐饮消费性价比方面,消费者十分关注价格与品质能否匹配,以及自身是否拥有充分的知情权。
 
  要充分化解这些疑虑,需从技术革新、监管强化、文化赋能与透明化沟通四方面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从而让预制菜从“争议焦点”转变为“信任之选”,从“担心”转变为“放心”。
 
  首 先,以技术革新破解安全与健康困局。预制菜行业需摒弃“防腐剂依赖症”,转向物理保鲜与天然提取物的创新应用。利用超高压杀菌(HPP)技术,可在不添加化学防腐剂的前提下将预制菜保质期延长至30天,同时保留90%以上的维生素与活性成分。此外,从迷迭香、茶叶中提取的天然抗氧化剂,不仅能延长货架期,还能减少人工添加剂引发的慢性病风险。针对高温杀菌导致的营养流失,行业应加速低温加工技术的普及。可以采用-40℃急冻技术快速锁住食材细胞结构,以最大限度地保留维生素与矿物质;或通过“预处理+短时烹饪”工艺,减少热加工对营养的破坏。同时,开发功能性预制菜,通过精准营养配比满足细分人群的健康需求,让预制菜从“填饱肚子”升级为“健康管理工具”。通过透明化生产,重建信任的数字基石。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全链条溯源系统,实现“一菜一码”,让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食材产地、加工日志、检测报告等关键信息,彻底消除对“小厂卫生隐患”“标签虚假”等质疑。此外,通过直播或短视频开放“云监工”渠道,实时展示生产车间的卫生标准、操作规范等,将预制菜“阳光工程”更透明,以透明赢得消费者信赖。
 
  其次,以监管强化筑牢安全底线。制定预制菜行业分级标准,加强分级标准与动态监管。高端线聚焦有机食材、短保期与零添加,大众线则强调性价比与基础安全。对使用有机蔬菜、非转基因油的企业给予认证标识与税收优惠,引导市场良性竞争。强制企业标注“最佳食用期”而非模糊的“保质期”,并配套冷链温度监控数据,确保运输环节不断链。在包装中嵌入智能温度记录仪,消费者可扫码查验食品是否经历异常温变。
 
  第三,以文化赋能守护餐饮多样性。地域特色与非遗技艺的工业化转化,让传统餐饮焕发新生。有关部门应联合地方餐饮协会,将佛跳墙、狮子头等经典菜式转化为标准化预制菜,例如通过低温慢炖技术模拟文火效果,或采用手工捶打肉糜保留口感层次,避免“工厂味”冲淡“妈妈味”。同时,推出“非遗预制菜”系列,让传统美食突破地域限制,实现文化传承与商业价值的双赢。还可设计“半成品预制菜+家庭调味包”组合,如提供未调味的清蒸鱼与秘制蒸鱼豉油包,让消费者在最后环节参与调味,既保留便捷性又强化烹饪仪式感。
 
  消费者对预制菜争议的本质,实则是人类在效率与品质、便利与责任之间展开的一场持续博弈,也是标准缺失下的认知混乱。 预制菜的未来,在于通过技术革新解决安全痛点,通过监管强化筑牢信任基石,通过文化赋能激活情感价值。当预制佛跳墙既能保留营养又能唤起乡愁,当儿童预制菜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创造亲子回忆,预制菜不再是一面映照问题的镜子,而是一扇通往更高效、更健康、更有温度饮食方式的窗口。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