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 · 官方网站

【封面报道】预制菜产业发展与规治(6)—— 建立信息对称机制 确保预制菜行业健康发展

2025-10-09 廖政 北京拓普丰联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廖 政
资深数字政府、市场监管咨询专家,
近30年来带领公司专注原工商部门和现市场监管部门相关工作,
尤其是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创新性实践,
在食品许可、食品监管、食品安全信用风险、明厨亮灶等领域
构建了以“互联网+社会共治”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和系统架构,
参与过多个省、区、市食品监管规划和项目建设,相关产品和服务已覆盖全国十几个地方,
如合肥市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西藏自治区的食品综合监管平台、新疆自治区哈密市的食安创城项目等。
 
  近期发生的有关预制菜争议,从本质上看,是由于对预制菜的边界不清、消费者的认知差异,以及某些商家的误导性擦边宣传导致的。西贝是近十几年来我国餐饮行业连锁化发展的头部企业,其在源头管理、生产规范、安全把控、品牌营销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行业能力,但在真实符合性宣传、消费引导、舆论处理,以及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等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
 
  对于西贝和预制菜行业,既不能因噎废食,一棒子打死,更不能漠视问题掩耳盗铃。如何更好地保障预制菜行业健康发展,既是党中央布置的重大任务,也是破局全民食品安全难题的有力举措,更是未来大众餐饮食品构成的主流选择。从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和加快预制菜行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两个维度,都需要尽快消除认知误区,缓解信任危机,促进诚信公开,重塑品牌信誉,保障预制菜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事实上,预制菜是食品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便捷产物,更是未来食品与餐饮行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必然性。我国预制菜行业尚处于成长阶段,发展过程中伴随问题与争议是行业发展的正常阵痛。企业、消费者以及监管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对预制菜的食材来源、加工过程、品质安全等信息知之甚少,叠加企业的夸大、模糊等不当宣传,导致消费者对菜品的“新鲜度”“现制现做”产生认知错位,让预制菜行业陷入舆论漩涡和信任危机。
 
  要化解这场现象级信任危机,关键在于构建信息对称机制。一方面,坚持推动企业主动自证合规、自我规范,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放在突出位置;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监督,让消费者在充分了解信息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形成以企业自治为核心的社会共治良好格局,这才是行业赢得信任、赢得市场和健康发展的关键。
 
  要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首先要让消费者清晰了解预制菜的核心信息。具体而言,就是讲清楚“预制菜”三个字背后的关键内容。“预”即明确预制的时间周期,包括食材预处理时间、成品制作完成时间、储存期限等,让消费者知晓菜品从生产到食用的时间跨度;“制”即公开制作方式和加工程度,是采用低温锁鲜还是高温灭菌,以及各种保水剂、增味剂、色素、抗氧剂等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均需明确告知;“菜”即追溯食材来源,明确主要食材的产地、供应商资质、检验检疫情况等,让消费者对食材的安全性心中有数。只有将这些信息清晰、准确地传递给消费者、监管方,才能打破信息不对称,让消费者对预制菜建立清晰认知,进而消除顾虑,明明白白消费。
 
  建立信息对称机制,推动预制菜行业规范发展,还需从标准规范、企业义务、社会监督三个维度共同发力。第一,制定最细致分类标准。当前预制菜市场产品类型多样,从简单的食材预处理菜(如切配好的净菜),到可直接加热食用的成品预制菜,再到与新鲜菜界限模糊的半预制菜,品类繁杂且缺乏统一界定。相关部门应联合行业协会,根据预制程度、加工工艺、储存条件等制定清晰、统一的分类标准,明确不同类别预制菜的定义、标识要求,让企业有规有标可依、消费者一目了然,这是信息对称的前提。第二,敦促履行最明确公示义务。企业自治是社会共治的核心,自证合规是信息对称机制建立的基础。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本质上依赖于企业对关键信息的主动披露。餐饮和预制菜企业作为信息掌握方,应通 过 二 维 码、标 识 牌 等 多 种 渠 道 主动公示“预”“制”“菜”相关信息。第三,构建最全面监督体系。规范发展不能仅靠企业自律,还需行业协会与消费者共同参与监督。行业协会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一方面制定更加细致具体的行业标准和信息公示规范,另一方面联系监管部门、社会组织等建立联合激励与惩戒机制,构建行业整体向善、合规者赢得市场竞争的积极氛围。消费者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用脚投票”的监督,才是企业自律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建立便捷投诉举报机制,鼓励消费者对违规宣传、安全问题进行监督。
 
  预制菜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但其健康成长离不开规范的引导。唯有直面信任危机,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为核心,讲清楚“预制菜”三个字的含义和过程,做好细化分类、明确公示、全面监督三件事,才能推动行业从“无序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才能让预制菜真正赢得市场认可。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