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 · 官方网站

【行业瞭望】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步入新生态——技术链、产业链变革趋势分析

2025-11-01 朱云尧 杨学婧 韩苗苗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正由传统汽车阶段向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国际化生态阶梯式发展,并呈现出明显的四段式演进历程:
  传统汽车阶段(2000—2014年)。我国汽车工业“引进来”力度空前,合资企业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技术基本封闭在传统汽车领域,产业边界清晰单一,供应体系呈链式层层递进;新能源汽车阶段(2015—2024年)。企业竞争格局重新洗牌,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快速崛起,多种新能源技术并行推进,产业边界前后延展,价值重心两端化;智能网联汽车阶段(2025年后)。软硬件逐步解耦,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落地,价值重心转向软件、数据和运营服务,部分传统企业将被淘汰出局;国际化生态阶段(2028年后)。中国汽车全面“走出去”,整车出口向生态出海加速转变,将诞生更多全球性汽车集团及多家头部零部件企业,中国汽车有望占全球50%以上市场份额[1]
 
行业发展:呈现三大特点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不断转型发展,当前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扩大,未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市场主流。新技术产业渗透率达10%,是新技术由导入期进入快速增长期的临界点,意味着产业化的成功。 2021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市场占有率仅用4年时间实现了从13.4%[2]至2025年上半年44.3%[3]的跃升,成效显著。在智能网联车方面,2024年,我国具备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的新车渗透率达到11.0%[4],预计未来3—5年智能化渗透率将快速提升,到2028年,搭载领航驾驶辅助功能的新车渗透率将达到35%。
  二是我国自主汽车品牌呈现加速崛起、向上突围的强势增长态势。借助新能源赛道,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快速实现突围,实现“量”和“智” 的双提升。一方面,自2000年起我国汽车生产企业仅用25年时间,实现了乘用车年销量1797万辆的成绩,市场占有率达65% [5];另一方面,我国自主汽车产品也加速迭代,并成功打造出高端化、智能化市场认知,深受新一代消费群体认可。预测到2028年,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率将达到80%,年销量有望达2800万台。
  三是我国汽车国际化由产品出海向产业链出海加速转型。当前,受海外刚需拉动及我国汽车产业整体实力提升的影响,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数量快速提升。根据海关数据,2024年,我国汽车以贸易形式出口达640.7万辆,同比增长22.7%[6]。与此同时,海外多地出台壁垒性政策,要求汽车企业在当地建厂。为积极应对这一风险,国内车企不断提高海外本地研发、生产制造及售后服务等能力,增强竞争力。目前,我国整车企业及相关产业链加速全球化布局,使得全行业国际化发展迎来新机遇。
 
技术:在六个层面实现快速提升
  汽车产业与能源、智能、互联三大革命紧密耦合,正推动全行业由传统交通工具向储能单元、智能终端加速转变。与此同时,汽车技术在汽车机械结构层、能源供给层、电气架构层、操作系统层、软件应用层、云端数据层六个层面快速提升。
  一是汽车机械结构层加速向新型结构转变。传统机械结构层由 “四大机构、五大系统”构成。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和政策法规的调整,滑板式底盘、一体化车身新型结构件等快速上车应用。同时,基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有关转向、制动或油门踏板等控制装置将有望被逐步取消,如光学外后视镜等部分电子部件将取代物理部件。
  二是能量供给层多重技术协同并进,向电力和绿色能源转型。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86万辆,同比增长35.5%,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预计至今年底,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将达到50%,销量约1600万辆[7]。随着汽车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规模化降本,未来,纯电动、插电混动、增程式等量产车型将长期稳定共存。此外,面对氢燃料电池技术的持续突破,2030年,搭载氢燃料电池的汽车有望实现商业化落地和放量增长。
  三是电子电气架构正由分布式向集中式加速转型,并逐步向跨域融合、中央集中方向发展。一方面,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下,单车产品将大幅减少电子控制单元的数量,在提升汽车智能水平的同时降低整车研发成本,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另一方面,高性能计算单元和大带宽通信架构的应用,将大幅提升汽车产品的数据、算力以及通信能力,进一步适应人工智能技术上车的需求。此外,电子电气架构的变革,将为软件定义汽车、OTA(空中下载技术)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并持续驱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发展。
  四是中间件与车用操作系统加速耦合,向平台化发展。在当前社会化分工背景下,智能汽车产业软硬件加速解耦,中间件加速向通用化的中间件软件平台发展。未来产业生态中,将依托平台化中间件打造出更开源的车用操作系统,以更好适配不同的软硬件资源,提高整车系统软件生态适配能力,助力应用软件快速创新与迭代。
  五是以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为核心的软件应用成为创新高地。随着智能驾驶技术不断成熟和市场规模化应用,领航驾驶辅助功能渗透率将逐步攀升,预计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后,逐步与L3级驾驶自动化产品融合,实现智能驾驶能力的快速提升与销量的快速突破。此外,座舱智能化是创新的另一重要载体,人工智能技术上车应用,将推动车载智能助手提供个性化、情感化、主动化服务,车辆数字空间属性更加凸显。
  六是基于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推动汽车行业迈入数据定义汽车新时代[8]。数据定义汽车趋势下,车型、设计、制造、销售、用户等多源数据价值将充分释放,全面赋能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销售、维修养护等汽车全周期数智化变革。同时,随着整车级软件在线升级技术的成熟、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政府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未来汽车企业将OTA升级作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动力底盘等功能优化及修复的重要途径。
 
产业链:围绕三个维度加速变革
  受汽车新技术发展、产业精细化分工驱动,当前汽车产业链正在加速重构,主要表现为:
  一是汽车产业生态从链式向网式转变。在传统汽车工业时代,产业链上各节点社会化专业分工有明确界限和责任,其供应链是简单的一环扣一环的线性关系。如今,汽车产业技术持续分层,在原有机械层上叠加能量层、电子电器架构层、操作系统层、软件层等。在这种情况下,原有基于机械层的单一线状供应链生产关系不再适应当前生产力的变革需求,开始反作用于生产力,新型网状社会分工应运而生。新模式强调各个环节之间紧密协作、信息共享、技术协同,打破原有线性供应低效局限性,有助于更快响应市场需求,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二是软硬件解耦趋势将进一步凸显。在产业加速内卷的大背景下,产品平台化、研发效率高效化、成本持续降低与质量提升成为整车企业追求目标,软硬件解耦则是实现该目标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制定标准统一的软硬件架构、中间件和接口,实现软硬件无缝衔接与高效协同,促进零部件模块化,极大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此外,以华为、百度等为代表的具有强大软硬件集成能力的专业供应商,正在以全新角色跨界进入汽车产业,它们既作为供应商提供集成智驾解决方案,还参与车企的产品定义与研发设计,进一步优化产业迭代效率。
  三是汽车产业价值链内涵将产生深刻变化。未来,汽车产业价值链将出现以整车企业为代表的硬件集成企业、软件系统生态、能源系统生态与出行运输服务生态“四足鼎立” 的局面。首先,软件系统生态助力车辆成为新型智能终端,软件在汽车产品中的比重显著增加。据摩根士丹利估算,未来,软件价值在整车的占比可能达到60%。其次,能源系统生态将进一步繁荣。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能源结构的转型、能源设施的改造,新型清洁能源体系、三电系统、储能市场将分别达万亿级规模。第三,数字运营生态将打造社会发展新质生产力。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整车企业通过数据全面感知分析,通过数据定义汽车,探索共享出行等新型商业模式,将有效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并创造新的产业价值。
 
拥抱变革:合力抢抓发展制高点
  随着新生态下技术链供应链重大变革和国际化的不断推进,未来5—10年,我国汽车产业将迎来全面洗牌期,政府、行业、企业应积极拥抱大变局,合力推动产业抢抓发展制高点。
  政府应加强新技术安全监管和政策引导。围绕动力电池、智能驾驶、智能座舱、OTA升级,以及车载芯片、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新技术,政府要督促企业积极落实产品准入、缺陷召回、OTA升级备案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行业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同时,积极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研究促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国际化发展。
  行业应聚焦新技术产业需求,着力破解发展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堵点。要充分发挥行业平台作用,围绕技术产业发展关键共性问题,汇聚多方创新力量,加快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发挥团体标准先行先试作用,加快构建完善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技术标准体系,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此外,紧跟国内外技术产业发展趋势,洞察发展机遇与需求,引领新生态能力建设。
  企业应加速向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化全面转型。未来汽车产业价值链将向硬件、软件、能源、出行服务四大生态体系加速渗透。产业链企业应聚焦自身发展基础与优势确定发展方向,找准路径精准发力。同时,持续加强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新技术特征及安全风险研判分析,进一步释放生产要素活力,充分适应技术链供应链变革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钊.中国汽车“出海”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N].证券日报,2025-07-24[2025-09-03].http://www.zqrb.cn/review/chanjingpinglun/2025-07-24/A1753270032752.html
[2] 中国证券报: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350万辆 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3.4%[EB/OL]. 上海证券报, 2022-01-15[2025-09-03]. https://ne ws.cnstock .com/news,bwkx-202201-4811292.htm.
[3] 李思静. 中汽协:2025上半年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44%,中国车市“绿潮”席卷全球[EB/OL]. 腾讯新闻, 2025-07-11[2025-09-03]. https://ne ws.qq.com/rain/a/20250711A02DS600.
[4] 陈梦宇. WICV 2024发布智能网联汽车全球十大发展突破[EB/OL]. 中国经济网, 2024-10-17[2025-09-03].http://auto.ce.cn/auto/gundong /202410/17/t20241017_39171843.shtml.
[5] 郑思雯. 中汽协发布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报告[EB/OL]. 中国广播网, 2025-01-14[2025-09-03].https://auto.cri. cn/20250114/9642f7d2-4de1-2ecd-c6fe-c7ef26f277fe.html.
[6] 向秀芳. 再创新高!我国2024年汽车出口达640.7万辆[EB/OL]. 盖世汽车, 2025-01-13[2025-09-03].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1/13I70416173C108.shtml.
[7] 郑泉. 吴胜男: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50% [EB/OL]. 经济参考报, 2025-02-27[2025-09-03].https://www.jjckb.cn/202 50227/517ed033941f40d2bf26e04a87eab 8f2/c.html.
[8] 中国一汽. 2024年汽车产业AIGC技术应用白皮书[EB/OL]. [2024-11-12].https://aigc.idigital.com.cn/djyanbao/ .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