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 · 官方网站

食品安全——为进口食品构筑安全屏障

2015-10-15 admin
为进口食品构筑安全屏障

                                                                                 □ 本刊记者 王向龙/文 部分图片摄影:李滨


        风味独特的越南菠萝蜜干、醇厚曼妙的法国葡萄酒、美味地道的意大利巧克力、香浓纯正的新西兰乳酪……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外食品进入中国,满足着国内消费者不断增长的多样性、个性化消费需求。
进口食品,正成为我国消费者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食品选择。
       那么,进口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如何?作为进出口食品安全的主管部门,质检总局有哪些具体的安全监管措施来保障消费者的食用安全呢?

进口食品与你我相关
        当和朋友一起在外品尝美味的菜肴、从超市给孩子买回可口的饼干糖果,或者是亲手为家人做出一份美味的甜点……也许你真的不知道,有意无意之间,我们已经接触到了很多进口食品。
        不少人会认为,自己并没有专门购买进口食品,怎么会和进口食品扯上关系?其实,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会和进口食品发生亲密接触。
以常用的食用油为例,2014年进口食用植物油855.6万吨,约为国内市场食用植物油产量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在国内销售的10瓶植物油中,可能就有3瓶来自进口。
        而在乳制品方面,2014年奶粉(含乳清粉)进口量为149.9万吨,约占国内市场乳制品总供应量的24.7%,这就意味着在4份乳制品中就有1份来自进口。
2014年,我国进口粮食(包括小麦、玉米、豆类、薯类、大麦、高粱等)总量为9223.9万吨,约占国内粮食供应量的13.19%。
        据商务部数据统计,我国食品、农产品进口数量增长迅速,最近10年年均增长率约为17.6%。2014年,我国进出口食品、农产品的贸易总额达1928亿美元,其中进口食品、农产品贸易额为1214.8亿美元。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食品、农产品进口市场。
        据质检总局发布的《2014年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显示,在进口食品数量增加的同时,进口食品的来源地也更加国际化。2014年,我国从192个国家或地区进口食品,其中进口食品贸易额列前10位的分别为:欧盟、东盟、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俄罗斯、阿根廷和韩国,共397.8亿美元,占我国进口食品贸易总额的82.5%。
        近年来,我国进口食品的品种几乎涵盖了全球各类食品。2014年,我国进口食品贸易额列前10位的食品种类分别为:乳制品类、油脂及油料类、水产及制品类、肉类、粮谷及制品类、酒类、糖类、饮料类、其他加工食品类和罐头类,共453.4亿美元,占我国进口食品贸易总额的94.0%。其中植物油、水产品、肉类、乳粉等大宗食品的进口量分别达到854.1万吨、334.8万吨、279.2万吨、149.9万吨。
        进口食品,已经成为我国消费者重要的食品来源之一,与你我的关联度也越来越大。
 
安全监管面临新挑战
        食品产业链的日益延伸,食品生产与贸易的日益国际化,使得进口食品的产销更加复杂。你购买的一袋进口饼干,它的原料可能来自10多个国家;你餐桌上的一盒罐头,或许原料来自国外数十个供应商。不断进入国内的进口食品,在给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其安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随着进口食品品种、数量的不断增长,保障进口食品质量安全之责不断增强,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也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
        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我国食品贸易从过去的以出口为主转变为以进口为主,是进口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一个挑战。近年来,我国食品、农产品进口数量增长迅速,从2004年开始,我国从食品、农产品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食品、农产品贸易逆差逐年加大。2012年,据WTO数据我国进口食品、农产品贸易总额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进口市场。与此同时,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又遇到了两个“天花板”和两道“紧箍咒”,所以进口食品作为重要的补充,进口增长趋势仍将不断持续,进口食品安全的监管责任也更加重大。而且,由于食品供应链从过去的以本地化为主向全球化转变,也就是说,食品的供应链也变得愈加国际化和多元化,而食品供应链越长,食品安全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2014年,几乎所有种类的进口食品均有检出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的情况,其中不合格进口食品批次列前10位的种类分别为:糕点饼干类、饮料类、粮谷及制品类、糖类、乳制品类、酒类、调味品类、水产及制品类、其他加工食品类、干坚果类,占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批次的84.1%。
        “食品安全的形势从过去稳定期问题偶发为主转向以波动期问题多发为主。”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相关人士介绍,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复苏疲软、国际市场消费低迷、成本持续增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食品生产企业减少质量管理投入,由此引发全球的食品安全问题进入多发期,甚至一些全球知名的食品企业和以食品安全著称的国家或地区也出现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进口食品安全监管任务愈加艰巨。
        另外,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转基因安全及跨境电商的食品安全等新问题、新情况也不断出现。非传统的安全问题尤其是国外走私、假冒伪劣食品的不断增多,使得进口食品安全监管的难度增加。
        2014年,质检总局进一步加大对进口食品的检验检疫力度,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从79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食品中检出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的进口食品共3503批、2.4万吨、326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1.9%、209.1%和37.9%。
        这些进口食品不合格的原因包括:品质不合格、食品添加剂不合格、微生物污染、标签不合格、证书不合格、污染物超标、包装不合格、未获检验检疫准入、货证不符、农兽药残留超标等。安全卫生问题中,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超标、污染物超标较为突出,占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批次的40.9%。
 
完善监管体系保安全
        在北京某媒体工作的于小姐,每过一段时间都要买一些进口食品尝尝。她说:“吃进口食品,既安全又有档次。”她还喜欢把“洋食品”当做礼物送人。“本来进口食品送人就挺有面子,再用上不多见的包装款式,很拿得出手。”但是,当被问及是否了解进口食品安全监管时,她却一头雾水。
        于小姐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喜爱进口食品的消费者:觉得进口食品安全,但是又不了解进口食品为什么安全。
        实际上,在进口食品品种、数量不断增长,进口食品来源地日益增加的情况下,我国进口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一直保持稳定,多年来从未发生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面对来自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食品,监管部门是如何做好入境把关的呢?
        据介绍,质检总局按照“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管控、国际共治”的原则,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覆盖“入境前、入境时、入境后”各个环节的进口食品安全“全过程”管理体系,有力地保障了进口食品安全——
 
在入境前严格源头监管
        将安全监管从国内延伸到国外,主要设立3个准入门槛:
        一是对出口食品国家或地区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评估和审查,符合我国规定要求的,其产品准许进口,并建立准入品种和准入国家的名单。2014年,共对64个国家的36种食品进行了管理体系评估。
        二是对国外出口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控制体系进行评估和审查,符合我国规定要求的,准予注册。截至2014年,共计对肉类产品、乳制品、水产品、燕窝等产品的14465家境外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了注册。
        三是对境外出口商和境内进口商实施备案,要求其提供每批次进口食品的官方证明,证明产品是在符合中国各项要求的质量体系下生产的产品,落实进口食品进出口商主体责任。截至2014年,共备案境外出口商76782家、境内进口商19108家。此外,还对进口食品国家或地区及其生产企业进行回顾性检查,对进口动植物源性食品实施检疫审批等。
 
进口时严格检验检疫
        主要做3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对进口食品严格实施口岸检验检疫,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的,准予进口;不符合要求的,依法采取退运或销毁等措施。2014年,共对3503批次不合格食品实施了退运或销毁措施。
        二是对进口食品严格实施风险监控,每年制定并实施进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计划。2014年,对44种进口食品中161种有毒有害物质开展了风险监控。
        三是对进口食品严格实施风险预警,对口岸检验检疫和风险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发布风险警示通报,采取控制措施。2014年,共发布了81个进口食品风险警示通报。
 
在进口后加强后续监管
       主要采取3项措施:
       一是要求进口商建立进口食品的进口与销售记录,完善进口食品追溯体系,对不合格进口食品及时召回。
       二是实施进口食品生产经营者不良记录制度,加大对违规企业处罚力度。2014年,共公布了31家有不良记录的进口食品企业名单。
       三是要求进口商建立进口食品召回措施,对不符合我国标准法规要求的进口产品,主动召回,保障进口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已成为世界性的话题,是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出现问题,都可能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食品安全灾难。所以,保障全球食品安全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角戏”。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构建食品安全国际共治的格局,才能保障进口食品安全。
       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上,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指出,“国际共治”必须建立政府间的协商机制,政府与国际组织、企业的互动平台,通过相互沟通,增进互信,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同时,政府、国际组织、企业要共同建设全球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特别是风险预警与快速反应体系,共同维护全球食品贸易秩序,共同开展技术攻关,让全球的消费者共享“舌尖上的安全”。
        据了解,中国是CAC农药残留和食品添加剂两个委员会的主席国,并担任IPPC秘书长,在WTO、CAC、OIE、IPPC等国际组织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加强政府间的合作上,我国已经对外签署了189个食品安全合作协议,以此来进一步保障进出口食品安全。
       据了解,今后质检总局还将继续推动政企合作,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互动,做好食品企业的服务者,让更多优质安全的食品走进来,输出去,促进构建起全球食品的安全防线。

如何判定进口食品真假
        一些非法渠道进入中国的食品,由于没有经过检验检疫,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那么,如何鉴别进口食品的真假呢?
1.索要证明
        正规渠道进口的食品均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对符合我国有关标准要求的产品,检验检疫机构会核发《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消费者购买进口食品时,可以向商家索要或查看食品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没有此项证明的,不是合法进口的有质量保障的食品。

2.看食品标签
        正规渠道进口的食品,包装上都有中文标签,标明食品名称、产地、生产企业名称、产品标准代号、生产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保质期、贮存条件等信息,这些内容应与《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一致。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