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素减肥”不可信
□ 本刊记者 苟明/文
“到哪一天你发现某人瘦了,不要惊讶,别人早就秘密开始减肥了!”
近一段时间,这样一则微博引起了很多爱美女性的关注。微博介绍了目前市面上“最火的瘦身美容产品”——水果酵素,称其“由果蔬发酵而成,可以减肥瘦身、排毒美颜,纯“天然”并可以自己动手“DIY”。
酵素究竟为何物,对减肥排毒真的有用吗?
“水果酵素”是什么
“水果酵素”是什么,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据了解,“水果酵素”比较通行的制作方式,是将水果洗净切块,混合一定比例的糖和水后装进洗净的容器内,密封后在阴凉地方放置一两个星期,得到的液体就是“水果酵素”。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表示,依照网上的制作方法,获得的“水果酵素”应该是“滋味酸甜”——甜味是加入的糖以及水果自身释放出的糖。而酸味则是来自于发酵过程中的乳酸菌。
实际上,“水果酵素”本质上是水果释放的和添加的糖、乳酸菌产生的乳酸或是酵母产生的酒精、氨基酸、维生素等代谢产物,再加上大量乳酸菌或酵母菌的菌体组成的混合物。其成分组成与酸菜汁或酒酿并没有本质差异。“酵素就是酶,酶就是蛋白质。”范志红介绍说,作为蛋白质存在形式之一的酶,从植物细胞中被释放后,很快被微生物们分解吸收。所以,“水果酵素”中水果来源的酶含量极低。而更多的是微生物分泌和释放的酶。因此,总蛋白在整个发酵液中的比例很少,具有活性的酶的量则更少。
并无明显减肥效果
“水果酵素”最大的卖点,就是宣称“酵素”能够起到“减肥”、“养颜”、“排毒”等功效。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减肥药物和减肥食品中,有不少都宣称“植物酶减肥”、“酵素排毒”,有的甚至宣称“清脂酵素能直接燃烧脂肪”。美国普渡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云无心表示,脂肪燃烧是一系列很复杂的反应,必须要作为大分子的“酶”来帮忙。酶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这些氨基酸会互相连接,形成特定的构型。这种“特定”的构型是酶能够产生功能的关键。
范志红也表示,既然“酵素”就是蛋白质,蛋白质并没有排毒的功能,一些产品宣称的“酵素能排毒、清宿便”是没有依据的。
“水果酵素”中其他成分能否起到保健效果吗?范志红说,乳酸和酒精作为主要发酵产物,其并不具有“水果酵素”宣传的功效。而维生素等物质也被分解和破坏,例如维生素C在发酵一周后,含量可下降到初始值的1/10。如果仅靠喝“水果酵素”,对健康起到一定益处的维生素将大大降低。
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顾中一也表示,酵素就是酶,食用后会被消化系统破坏其结构,因而没有特别的作用了,仅是能促进消化分解食物,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所以,酵素减肥并不科学,如果某些酵素产品的清脂、排毒很有效,很可能是添加了某些成分,而并非酵素的作用。
综上所述,要依靠饮用“水果酵素”来起到保健目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更大量的营养物质,则封存在还没有完全破坏的植物细胞里面。但是,如果需要吃掉“水果酵素”里的固态物的话,那为什么不直接吃水果呢?
自制“酵素”风险大
顾中一认为,“水果酵素”制作时需要加入大量的糖,“水果酵素”的含糖量都在10%以上。大量的糖在让口味变“好喝”的同时,无形中增加了糖的摄入量。而且由于“水果酵素”采用自然发酵,在发酵过程中除了发酵需要的酵母菌或乳酸菌外,还可能有其他致病菌。一旦在制作过程中出现霉变,非但不能起到保健作用,还对健康造成威胁。
即使是没有霉变的“水果酵素”,其中也不乏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顾中一说,亚硝酸盐是发酵过程中容易产生的有害物质。由于采用自然发酵,相比接种发酵,会产生更多的亚硝酸盐。同时,水果含有大量的果胶经过微生物发酵后,会产生甲醇以及丁酸。
在工业生产泡菜的腌制过程中,通过对菌种的选择和生产条件的控制可以降低这些物质的产生,但对于自制的“水果酵素”以及泡菜、腌菜等,却很难控制其含量。因此,为了追求并不科学的“保健”效果而饮用“水果酵素”,给身体带来健康风险实在得不偿失。云无心认为,“水果酵素”本质就是一种自然发酵制品,无论从原理还是实际成分来说,都无法达到“水果酵素”所宣称的种种神奇功效。同时,由于自然发酵不易控制,容易造成杂菌污染产生毒素,以及生成其他有害物质。饮用这样的“水果酵素”,反而会增加健康风险。若真想从水果中获得有益的成分,直接食用是最好的方式。
多力小子健康贴士
自制水果酵素
如何避免伤害
虽然“水果酵素”对减肥起不了多大作用,但也能作为饮料补充部分水果中的营养。但由于“水果酵素”采用自然发酵,自制过程中有很多不可控的风险。因此,要想避免对身体的伤害,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原料,一定要选择新鲜的水果作为原料,不要选择发生霉变的水果,避免引入霉菌。水果一定要用水果清洗剂清洗干净,确保原料水果无农药残留,残留的农药会抑制水果酵素的发酵过程。
其次是温度,与自制葡萄酒发酵相比,自制水果酵素的发酵温度相对较高,一般控制在36~40℃。
此外,在码放水果的时候要放入足够的糖,高糖的环境可以抑制霉菌的生长,避免霉菌菌斑的出现。如果出现霉斑或者“酒味”,说明已经变质,不能继续食用。如果在饮用的过程中身体出现不适应停止食用。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