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 · 官方网站

汽车风尚——进口新能源汽车争夺中国市场

2015-10-22 admin
进口新能源汽车争夺中国市场
□ Colin/文
部分图片摄影:李滨

 
       9月11日,在工信部发布的第五批《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中,宝马i3纯电动车的名字异常醒目。
       而在9月7日,宝马在北京正式发布了“BMW创新出行服务中国战略”,并宣布正式启动该战略的首个项目。据了解,宝马计划于今年年底之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城市建设500个即时充电桩。到2016年年底,这一数字将翻倍,达到1000个以上,以求覆盖更多城市。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汽车发展的大趋势,除了互联和大数据,就是电动化,而电动车是承载互联和大数据的最好载体。所以包括德系三强、特斯拉等在内的众多跨国车企,都把发展新能源汽车列入企业的未来战略规划中,而中国市场是它们实现战略的关键。
 
加紧布局新能源市场
       去年年底以来,各大汽车巨头纷纷在华投放电动车(纯电动+插电式混动),其中包括已经上市的宝马530Le、大众高尔夫电动版、奥迪A3e-tron等,预计未来还有大众高尔夫GTE和E-uP,以及特斯拉的首款SUV车型Model X等相继投放中国市场。
       据中汽协最新数据统计,今年1~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95530辆,销售89549辆,同比分别增长2.5倍和2.6倍,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市场。业内人士表示,一旦外资品牌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获得较大份额,将对其全球电动车战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市场极具诱惑力,各大外资品牌投放新品的同时,都在加快布局抢占新能源车的制高点。
       而宝马显然占得先机。早在2010年,宝马MINIE便在国内做路试,随后宝马i3、i8、华晨宝马530Le先后登陆中国市场,从进口、合资到合资自主,宝马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开始全面布局。宝马电动车适配中国充电标准,这是进入中国市场的又一关键因素。根据新能源车免购置目录要求,无论国产还是进口新能源车,都必须通过产品专项检验,其中涉及充电方面的交流/直流充电接口、通信协议等必须符合国标。
       同时,奔驰也正在奋起直追。除已经引入的一系列混动车型外,奔驰还计划将B级电动车引入中国市场。此外,其母公司戴姆勒与比亚迪合作的电动车品牌腾势,其首款产品投放市场近一年,市场反馈良好。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之一的大众汽车,根据规划,除已发布的奥迪A3e-tron和高尔夫GTE外,还将于2016年实现中国本土生产电动车。预计首先实现国产的是两款电动车型——A6混动版和C级轿车。大众方面表示,未来随着更多搭载e-tron电动技术车型的推出,大众将致力于在2020年实现e-tron技术覆盖旗下所有车系。
 
争夺中国电动车“入口”
       早在201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决定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底,对获得许可在中国境内销售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其中也不排除进口的新能源车。但在工信部发布的前4批《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中,累计有707款新能源汽车入选免购置税目录,均为国产车型,进口车型无一入选。
       也正是基于此,宝马i3、特斯拉等进口新能源车的销售一直不温不火。有宝马4S店销售人员坦言,购买宝马i3的消费者多为家中拥有一辆汽油车的高端用户,在手中有闲置指标时,才会选择进口新能源车型,因此该车型的销量并不大。
       据了解,能否进入新能源汽车摇号系统、是否享受新能源汽车补贴以及享受免征购置税优惠,成为消费者选择进口新能源汽车的三大因素。有调查显示,95%的消费者认为能否获得牌照是购买进口新能源车型的先决条件。目前,进口新能源汽车在北京按照汽油车牌照管理,并未纳入新能源汽车摇号体系,消费者需要持有汽油车指标才能购买进口新能源车型。
事实上,外资品牌对加入中国新能源汽车免购置税目录的竞争十分激烈。在此之前,宝马、奔驰、特斯拉、大众等外资品牌都在积极申报,而宝马由于深耕中国市场,凭借完善的产品线和接地气的充电桩建设,在竞争中抢先了一步。除了进入新能源免购置税名单外,另一个突破口则是牌照资源。特别是突破北京这个市场,对外资品牌而言极具重要意义。
       目前,宝马与特斯拉开始在进入北京新能源汽车摇号系统的申报上努力。据北京市科委的相关负责人透露,进口纯电动车进入北京新能源车摇号系统已经纳入2015年北京重点工作计划当中。目前宝马i3和特斯拉正在走相关程序,近期或将公布最终结果。而对谁是第一个进入北京新能源汽车摇号系统这件事,双方都十分看重。
       业内有观点认为,进口电动汽车获得国内一些城市的新能源汽车牌照,这有利于丰富国内产品市场,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吸引力。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这种做法仅有利于进口电动车在中国拓展市场,而对国内自主品牌的发展带来极大障碍。
       崔东树认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前主要集中在中低端车型,进口高端车型的进入会阻碍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向中高端车型的发展。“一些城市试图将进口中高端电动汽车作为城市名片来打造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没有考虑国内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这会对产业带来极大的伤害。”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正处于市场培育阶段,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刚刚有所起色,对品牌影响力、性能都占优势的进口电动汽车放开市场,无疑是把国内培育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拱手送给国外品牌。“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特有的地位,会对在此处推广的新能源汽车起到广告宣传的效果,这一影响力应该更多用在自主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上,而不是进口电动汽车。”崔东树说。
 
分流自主品牌份额
       不仅会阻碍国产品牌的高端路线,现行市场也会被进口汽车分流出去,北京北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中心副总经理颜景辉表示,在进口新能源汽车牌照放开前,购买力较强的客户可选购的车型都是国产品牌或合资品牌,而今可选择的范围多了进口新能源汽车,这部分客户很可能被分流出去。”
       颜景辉认为,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起步阶段应该给国产自主品牌车企多一些机会,尤其现阶段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积极性很高,在产业发展前期政府应该多给予一些保护,并创造机会推广自主品牌。
       据了解,在消费者心目中进口品牌汽车更值得信赖的印象根深蒂固,进口电动汽车的进 入对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冲击不言而喻。有业内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车发展阶段是扭转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品牌‘质低价廉’的最佳时机,信任的培养需要机会和时间,进口新能源汽车的进入很有可能会切断这一过程,使国产车失去扭转观念的机会。
       事实上,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初始快速发展阶段,普通消费者刚刚开始认识、了解新能源汽车,国内众多厂家也希望能够在该领域有所建树。国内一些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企业表示,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时间尚短,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对进口电动汽车的牌照过早放开,可能会对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不可逆转的冲击。他们希望国家在实施新的政策时,能够多考虑产业的发展阶段,给予适度保护。

东风标致“动·感”全系车型 三位一体创新用户体验

       2015年上半年,受到市场需求不足、传统淡季以及股市动荡等因素叠加影响,国内整体车市增幅放缓。在此背景下,如何成功实现市场突围,成为汽车行业的焦点话题。在这股突围大流中,东风标致攻势强劲。7月11日,一场历时半年,覆盖全国118座城市,由东风标致全系车型参与的全方位、一站式体验营销活动——“动·感”全系车型试驾体验活动正式启航。在车企官降声一片的氛围中,东风标致从用户体验入手,线上营销向线下营销延伸,探索逆势上扬的新思路。
       除了外在市场竞争的需要,作为2015用户体验年全面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手段,东风标致“动·感”全系车型体验行动首次集结东风标致全系车型和标致两款进口车型,以产品体验为核心,结合品牌体验和服务体验,三位一体,全面满足中国汽车消费者日渐提升的购车需求。
      “动·感”全系车型体验行动以顾客体验为核心,以产品的多元化、服务的人性化、品牌魅力差异化等多元因素为载体,旨在为消费者提供更有实际意义的体验服务。

奇瑞再获“值得尊敬自主品牌”大奖

       近期,腾讯汽车“中国新实力——腾讯汽车2015 TTA自主品牌盛典”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本届盛典由腾讯汽车主办,中国品牌汽车联盟 、寰球汽车传媒、汽车人传媒协办。
       在此次盛典上,奇瑞汽车凭借在创新发展和探索中国品牌发展路径等领域的突出表现,获得了评委会一致好评,获得本届盛典“值得尊敬自主品牌”大奖。评委会在给奇瑞的颁奖词中写道:“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奇瑞克服种种困难,历经四年磨砺,收获颇丰,不仅建立起了一套V字型正向开发体系,同时创新打造的观致模式,也为自主品牌在品质打造等领域提供了诸多宝贵经验,奇瑞人的努力、创新和勇气受到尊敬!”
       本次腾讯汽车2015 TTA自主品牌盛典,既探讨了在经济渐进式下行压力下,以及在互联网+这种颠覆性的新模式下,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所面临的挑战,还探讨了自主品牌车企进行战略联盟的可能性。奇瑞汽车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跃在颁奖仪式上表示,这个奖项是对奇瑞坚持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等方面所做努力的肯定和鼓励,也是鞭策和责任。在今后的发展中,将始终秉承“创新奇瑞 让你更精彩”的企业使命,让“你”——我们的用户、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们所在的城市、我国的汽车工业以及我们的员工更加精彩。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