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 · 官方网站

数码家电——数字生活

2015-10-28 admin
智能穿戴惹火科技生活

本刊记者 苟明/文

 
       憧憬一下:每天清晨,戒指定时叫醒你;穿好衣服晨跑,手环记录下你跑步时的心率、血压及热量变化;通过智能眼镜,你在晨跑时已经了解了当天的新闻,还拍摄了不少优美的风景……
      这样的生活已经不是梦,智能可穿戴设备正让你这样的梦想一步步实现。
 
手表与手环领跑
       所谓可穿戴设备,就是采用感知、识别、无线通信、云服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用户互动的移动智能终端。
可穿戴设备源于简单的计步器,最初只是功能单一的电子产品。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入,类似计步器的产品纷纷与手机及移动互联网联系在一起,激活了这一“古老”产品的活力。
       在如今的智能穿戴市场上,表现得最为抢眼的就是智能手表和手环了,它们已经形成了一种齐头并进的局面。 
       智能手表的外形类似于电子表,由电子显示屏、摄像头、麦克风、操控按钮和腕带组成,通过蓝牙技术与手机连接。佩戴者可以通过智能手表接听或拨打电话、收发电子邮件和消息、存储和传输数据信息,以及跟踪或管理个人信息。
       在智能手表领域,苹果iWatch是一个转折点。在移动设备领域,苹果的影响力是业内公认的,苹果的每一次创新都迅速成为了其他品牌模仿的对象。所以,苹果iWatch也引发了智能穿戴设备行业的一场革命。苹果智能手表iWatch的上市,让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方向变得更加清晰。
       对于消费者来说,智能手表首先要是一块手表,然后才是更丰富的拓展功能。此前三星推出的智能手表Gear S,更像是智能手机的Mini版本。而苹果智能手表的上市,加速了这一市场的成熟。
       相对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三星、华为和小米分别代表了几种不同的产品思维。
       智能手环是一个戴在手腕上的装饰品,它轻便简洁,但功能不少,可以运动记步、监测睡眠、提醒事务,还可以通过手机连接和软件应用为佩戴者提供进一步的健康情况分析。从功能上来看,智能手环与智能手表有着很多的相似,一些带有屏幕的手环,甚至就是一块智能手表。
       在功能同质化的状况下,华为、三星正寻求新的突破点。此前刚刚推出的华为手环B2,专门针对商务市场需求设计,采用了业界更精确和功耗更低的6轴传感器,支持多种运动场景智能识别。除了具备计步、睡眠监测等功能外, 更创新性地增加了一个华为特有元素,即Talk功能。从华为手环B2的设计思维来看,未来的智能手环将更加实用,这也是智能穿戴产品接地气的表现。
       事实上,除华为外,Jawbone和Fitbit等智能穿戴品牌也在尝试打造差异化产品,以此改变市场低迷的尴尬。Jawbone智能手环支持无线同步数据,Fitbit智能手环则内置专门为自行车设计的追踪功能。
       不难看出,华为、三星走商务路线,Jawbone和Fitbit走的是高端个性化路线。小米和叮咚的手环,以价格实惠的特点走上了平民路线。
 
尚缺体验与粘性
       记者了解到,尽管智能穿戴自发布以来,因其方便、新潮受到关注,但仍远不如智能手机在市场上的接受程度。
       根据信息技术产业的“摩尔定律”,每18个月同样价格就会买到更多经过迭代的功能,然而根据对智能可穿戴设备用户的调查,3个月一过,人们往往就把产品锁进了抽屉。这就意味着,一年半的研发投入只能制造90天的用户粘性。由于不能制造刚性需求,行业发展的成本和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之所以用户对产品没有依赖性,一是因为某些智能功能只是一些“伪需求”,比如远程调节空调温度、远程拉窗帘等一些并没有多少实际作用的智能选项。另一个原因则是目前设备的检测数据还不够精准,还不能给用户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说,现在市面上的手环只通过加速度传感器来监测睡眠深度,实际上技术并不新奇。未来应该加入呼吸和心跳的数据,才能使智能手环成为真正的健康医疗可穿戴设备。
       “现有产品最需要解决的是用户体验。”数码产品爱好者小陆在接受采访时讲述了自己的购买体验,“我买了一个智能手环戴了几个月,现在只有一个功能是常用的,就是闹钟。因为运动强度和时间比较固定,记步器功能也几乎用不上。而24小时监测睡眠功能需要蓝牙与手机连接,特别费电。”
       “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也就是刚买的那几天戴着,后来基本上不戴了。”公司管理者马明涛是数码产品的忠实粉丝,市场上只要有新产品出现,他都会买回来。“从功能上看,充其量也就是提供碎片化的数据记录,与实质性的健康服务还差得远呢。”提起产品的缺点,马明涛说,最让他不喜欢的是,兼容性不足、电池续航能力差,过分依赖智能手机。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绝大多数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产品,收集的还只是一些肤浅的健康数据,并没有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没有深入吸引消费者把这些数据与自己的健康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很难有长期的使用效果。
       在技术方面,智能手表尽管具有接打电话、收发短信的功能,但是,仅限于离手机10米之内的距离,超过距离限制就失去了通信功能。
       对于智能手环等可穿戴健康产品的未来,俞梦孙认为,很多智能穿戴产品的研发路线走偏了,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只有抛却造概念的做法,提供有效的健康服务才能有发展前景。
而对于苹果刚刚推出的Apple Watch,多数消费者并不买账:“买辆车的钱去买块表?!”“屏幕那么小,操作感应该不好”……不难看出,智能手表的界面、操作系统、续航、交互等硬性需求,都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问题。
 
下一站会向哪里
       “我们坚定看好智能穿戴市场,这个领域是消费电子未来的主要增长点。”包括三星、华为在内的多家企业明确表示。
       根据易观智库的分析,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在2014年的规模为22亿元,2015年中国可穿戴设备的销售额将达到135.6亿人民币,2016年将达到228亿元。苏宁通讯公司相关人士说,“苏宁正在积极协调产品的货源,将与苹果官方一起向消费者开放体验。智能穿戴行业即将进入爆发期,但对于消费者而言,产品的使用普及仍需一段时间。”
       智能穿戴设备发展到现在,仅凭优秀的工业设计改变行业状况的年代已不复存在。因为,再好的硬件设备,缺乏软件支撑,只是一堆废铜烂铁。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陈雪涛认为,纯粹的硬件制造依然处于产业链底端。当智能穿戴设备不再是强加的附属品,而是真正能同人的需求融合时,才是智能穿戴设备市场爆发之时。这就意味着,在智能穿戴设备市场上,评判产品是否能真正满足需求,取决于互联网化、大数据以及云应用的整合。从智能穿戴设备的应用上来说,更多的是基于后端云平台与大数据的交互,前端的可穿戴设备更多承担的是信息采集的功能,这才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的思维。
       相关机构预测,在今年年底,移动连接的设备数量将超过世界人口。这种网络连接数量和类型的增长,不仅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功能,同时也让智能穿戴设备更智能化。当然,智能穿戴设备要真正成为人类相关器械的延伸,帮助我们提升与生俱来的本能,对大数据的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