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饰品有害金属严重超标
2014年度全国进口仿真饰品质量状况发布
本刊记者 张鹏/文
仿真饰品因款式独特、设计精美、价格较低等因素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同时,由于原材料和加工工艺的复杂性,且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其安全性也备受关注。看上去漂亮璀璨的 仿真饰品究竟质量如何呢?
■ 全国共受理进口仿真饰品涉及61944个检验批次,货重759567千克,货值13509.6万美元。
■ 全国检验检疫机构对1811批进口仿真饰品进行了检验,检验发现不合格266批,4747.1千克,65.3万美元,批次不合格率为14.7%。其中儿童仿真饰品不合格2批。
■ 进口仿真饰品不合格主要项目为铅、镍和镉等重金属含量超标,占不合格批次的58.3%。其他不合格项目主要为外观和标识、标签和包装等。
■ 原产地为中国的仿真饰品经出口后再次进口的检出不合格率最高,占42.86%。其余来自意大利、韩国、德国、美国、日本和法国的不合格批次也较高。
■ 进口不合格仿真饰品中不乏大品牌产品。
近期,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2014年度全国进口仿真饰品质量状况。报告显示,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进口仿真饰品数量连年增长,自2011年仿真饰品纳入法定检验以来,质量水平逐年提升,总体质量趋于平稳。但进口仿真饰品的不合格情况依然不容忽视,铅、镍和镉含量超标依然是不合格的主要因素,外观、标签和包装标识方面的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各地检验检疫机构不断加强对产品的宏观质量管理,创新检验监管模式,全面掌握进口仿真饰品的产品质量,并通过对进口仿真饰品的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和处置,有效地防范了不合格产品进口。据统计,2014年全国检验检疫机构共受理进口仿真饰品涉及61944个检验批次,货重759567千克,货值13509.6万美元。
进口的仿真饰品中以成人仿真饰品为主,儿童仿真饰品仅为49批,金额6.5万美金。进口的产品类型主要为项链、手镯、耳环、戒指、袖口和腰链等。
检验检疫机构对1811批进口仿真饰品进行了检验,检验发现不合格266批,货重4747.1千克,货值65.3万美元,批次不合格率为14.7%。其中儿童仿真饰品不合格2批,金额0.4万美元,分别占儿童仿真饰品进口总量的4.1%和6.2%。
进口分布集中 贸易源自三方
2014年,我国进口仿真饰品依然主要集中在上海、深圳、广东和北京4个经济发达的地区,进口批次占全国总批次的97%,金额占94%。从进口批次来看,年进口批次在500批以上的有上海、广东、深圳和北京,进口地区分布已经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格局。从金额上看,超过1000万美元的只有上海,超过100万美元以上的有深圳、广东、北京和海南。
从进口仿真饰品贸易国别/地区情况看,2014年我国进口仿真饰品的贸易国别和地区主要由3部分组成:一是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时装产业比较发达,时尚品牌云集,而仿真饰品主要用途是作为服饰的一种配饰,因此其主要由这些经济发达国家输出。二是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中国大陆主要集中在保税区的进口,很多产品属于中国国内生产的产品出口保税区后复进口。而中国香港作为诸多跨国公司亚太区总部所在地及其贸易中转站,也成为国内进口仿真饰品的主要输出地。三是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如尼泊尔、印尼、印度等宗教国家,来自这些地区的主要是佛珠、念珠、吊坠、菩提链、皮手腕等宗教类仿真饰品。
进口数量增长 质量不容忽视
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进口仿真饰品数量连年增长,自2011年仿真饰品纳入法定检验以来,质量水平逐年提升,总体质量趋于平稳。
2013年,新国标《饰品 有害元素限量的规定》(GB 28480-2012)的正式实施,明确了我国对仿真饰品的质量要求。2014年5月,流通领域中对砷、汞、铬(六价)、铅总含量的过渡期要求也已经结束。各地检验检疫机构也纷纷加大宣传力度和不合格产品处置力度,使相关进口商进一步提高了质量安全意识,进口仿真饰品的质量提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此同时,进口仿真饰品的不合格情况依然不容忽视。铅、镍和镉含量超标依然是不合格的主要因素,外观、标签和包装标识方面的质量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整体来看,高价格与低价格进口仿真饰品在质量品质上区分度并不明显,与产品品牌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重金属超标多 其他问题不少
进口仿真饰品不合格的主要项目是铅、镍和镉等重金属项目含量超标,占不合格批次的58.3%。其中,镍超标是导致进口仿真饰品不合格的最主要原因,有79批产品因此不合格,占不合格批次的29.7%;有76批产品涉及镍含量超标导致不合格,占28.6%;有21批产品涉及镉含量超标导致不合格,占7.9%。有107批还涉及其他原因的不合格,主要是外观和标识、标签和包装等不合格。
从检测情况来看,部分仿真饰品存在不合格项目多、重金属超标情况严重等情况。导致仿真饰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进口商对标准法规掌握不够。随着检验检疫政策和相关技术法规的不断完善,进口仿真饰品质量水平与开验初期相比有了显著提高。但仍有一些进口商尤其是初次进口仿真饰品的企业对我国仿真饰品的标准法规了解不够充分。2014年5月1日,我国首部饰品有害元素限量强制性国家标准GB 28480-2012《饰品有害元素限量的规定》经过一年的过渡期正式实施,部分企业对我国技术标准的更新情况掌握不够及时和到位。
二是原材料及工艺问题。仿真饰品所用原材料的好坏决定了其是否会含有过量的有害物质。作为装饰品,仿真饰品对美观度和柔韧性有着特殊的要求。铅、镉具有熔点低、韧性和延展性好等特点,其合金材质在饰品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此外,仿真饰品为了追求光泽鲜亮,往往采用电镀工艺。电镀液达不到相关标准,也会导致仿真饰品电镀层中镍释放量超标。
三是质量控制意识淡薄。饰品作为时尚产物,特别是进口仿真饰品中不乏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其品牌、款式和造型往往是商家吸引消费者的最大卖点,在美丽外表光环的笼罩下,产品的内在品质就容易被忽视。与此同时,有很大一部分产品来自劳动力和生产成本低,设备、技术、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品质,是导致产品不合格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进口质量排行 中国产地居后
从不合格产品的原产国来看,2014年原产地为中国的仿真饰品经出口后再次进口我国时检出的不合格率最高,占42.86%。其余来自意大利、韩国、德国、美国、日本和法国的不合格批次也较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是仿真饰品生产制造大国,虽然近年来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不断上升,但相比其他国家还是存在一定优势,中国制造仿真饰品占市场份额很大。但近两年来随着法检制度的不断改革,出口仿真饰品不再实施强制性检验,部分出口生产企业产品控制有所松懈,导致最终中国生产的仿真饰品复进口进行检验时,不合格情况明显。而意大利、韩国和日本等国比较注重产品的时尚性,款式更新快,但也存在忽视产品质量水平的问题。
品牌趋势明显 质量差强人意
进口仿真饰品一般都作为服装配饰或个人奢侈用品,品牌效应比较明显。2014年我国进口的仿真饰品品牌趋势明显,但质量情况不尽如人意。品牌不合格情况主要呈现两大特点:
一是进口不合格仿真饰品不乏大品牌产品。很多品牌产品的进口仿真饰品是作为品牌服装的装饰品或配件进口的,对仿真饰品的专业性要求不是很强。有些品牌一味追求款式的新颖和独特,加上每款产品数量少,型号款式多,部分产品无法达到我国的标准要求。
二是不合格率与进口批次的多少成反比。从统计情况来看,进口批次多的品牌不合格率相对较低,进口批次小的品牌不合格率相对较高。进口批次多的品牌商经过多次与检验检疫部门的接触和接受政策法规的宣传,对我国的相关政策和标准要求较为熟悉,质量自控意识在不断的交流和学习中得到了逐步提高,产品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对于检出的进口不合格仿真饰品,涉及重金属超标等安全项目不合格的173批产品,检验检疫机构全部成功实施了退运或销毁;对只涉及标签标识等不合格的93批进口仿真饰品,要求在检验检疫机构监督下实施整改,整改合格后予以进口。
关于《饰品有害元素限量的规定》
《饰品有害元素限量的规定》(GB 28480-2012)于2013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主要适用于除珠宝玉石以外的其他各种材质的饰品(包括儿童饰品),规定了各类饰品有害物质限量的要求,从而意味着国内市场对首饰产品的安全性要求进入规范化并为市场或政府监管提供了明确的依据。此外,本标准对于非贵金属首饰及摆件中的砷、汞、铬(六价铬)、铅总含量要求在流通领域中1年的过渡期也于2014年5月1日正式结束,标志着我国市场对首饰产品的安全性具备了全面的规范性要求,并为流通领域市场或政府监管提供了明确的执法依据。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