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化妆品的个必知
专家支持:广州检验检疫局卫生与食品检验检疫处标签审核科科长 陆健
进口化妆品一直是爱美人士热衷的美肤产品。进口化妆品进入我国境内时在质量安全方面要经过哪些项目检测、消费者如何辨别进口化妆品的真伪呢?本刊特邀广州检验检疫局卫生与食品检验检疫专家为你解读——
如何辨别化妆品为正规渠道进口?
原卫生部发布的《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对化妆品的定义为:化妆品是指以涂擦、喷洒或者其它类似的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 指甲、口唇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
国内销售的进口化妆品必须有:
1.进口特殊化妆品需提供国家食药监总局出具的《进口特殊用途化妆品卫生许可批件》;进口非特殊化妆品需提供国家食药监总局出具的《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凭证》。
2.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
3.合格的中文标签(即符合国家标准GB5296.3-2008《消费品使用说明 化妆品通用标签》)。
进口化妆品的外包装上有检验检疫标志吗?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2012年3月发布的公告,自2012年2月1日起,经检验合格的进口化妆品不再加贴检验检疫标志。
含有哪些成分的化妆品是我国不允许进口的?
凡含有《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规定化妆品禁用组分的1208种物质和78种原植(动)物(包括其提取物及制品),以及国家另有明文规定不允许作为化妆品原料的不准进口。
对进口化妆品的质量检测有哪些项目、依据的标准是什么?
依照《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对进口化妆品的卫生质量检测项目有一般要求、原料要求、终产品要求和包装要求:
一般要求指在正常以及合理的、可预见的使用条件下, 化妆品不得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原料要求指化妆品禁止使用《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所列1286种禁用物质为化妆品组分;73种限用物质、56种防腐剂、28种防晒剂、156种着色剂、93种染发剂必须符合《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中所作的规定,包括使用范围、最大允许使用浓度、其他限制和要求以及标签上必须标印的使用条件和注意事项。
终产品要求指化妆品的微生物学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眼部化妆品、口唇等粘膜用化妆品以及婴儿和儿童用化妆品菌落总数不得大于500CFU/ml或500CFU/g;其它化妆品菌落总数不得大于1000CFU/mL或1000CFU/g;每克或每毫升产品中不得检出粪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妆品中霉菌和酵母菌总数不得大于100CFU/ml或100CFU/g;化妆品中有毒物质限量汞≤1mg/kg,铅≤40mg/kg,砷≤10mg/kg,甲醇≤2000mg/kg。
包装要求化妆品的直接接触容器材料必须无毒,不得含有或释放可能对使用者造成伤害的有毒物质。
近年来进口化妆品不合格项目比较多的是哪些、是什么原因
造成的?
近年来进口化妆品不合格项目比较多的主要是标签不合格、微生物超标,其次是重金属铅和防腐剂超标。
标签不合格和防腐剂超标主要原因是国外化妆品企业对中国的法律法规了解不够,微生物不合格则说明国外的生产企业有不规范生产的情况,重金属铅超标的目的是想让皮肤达到快速变白的效果。
选购进口化妆品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消费者购买进口化妆品要注意:
要到正规商场或者化妆品专柜去购买,一般来说,一种名牌化妆品专柜既然称其为“专”,就不会兼卖其他品牌。同时,正品化妆品专柜在产品摆放顺序上也有严格的规定,摆放比较科学,错落有致,一目了然。
要查看产品有无国家食药监总局的卫生许可批件或者备案凭证。
要查看产品有无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
要查看产品有无简体中文标签,标签中是否标注卫生许可批件或者备案凭证号,生产日期是否是按年月日顺序、保质期是否标注X年或者XX个月,成分是否是全成分标注等。
广东口岸2014年进口化妆品简况
肤用化妆品进口量排名第一 2014年广东口岸(不包括深圳、珠海)进口化妆品2.4436万批,重量2.6657万吨,货值2.3413亿美元,与2013年相比,分别增长了34.92%、47.13%、1.76%。从进口类别结构来看,肤用化妆品进口量在六大类中同样持续多年排名第一,2014年进口肤用化妆品批次、重量和货值分别占年总量的44.81%、19.02%和45.52%。
进口化妆品批次排序前10名 2014年,广东辖区共从64个国家或地区进口化妆品,按进口化妆品批次排序前10名的国家或地区依次是:法国、日本、美国、瑞士、意大利、韩国、德国、中国香港、英国、西班牙,上述常规进口国家地区中除了韩国外,进口批次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进口化妆品货值排序前10名 按进口货值排序前10名的国家或者地区依次是:法国、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爱尔兰、英国、韩国、瑞士、西班牙,这10个国家和地区进口货值占进口总货值的86.16%。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