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 · 官方网站

汽车风尚——自动驾驶证面驶来

2015-11-19 admin
自动驾驶汽车正迎面驶来

虞山/文

       解放双手行驶于路上,这个仅存于科幻大片中的镜头,也许5年后就会发生在你我身边。因为,各大车企目前角力正欢。

       实际上,自动驾驶并非空想,早在几年前,国外汽车巨头连同国内的主流车企就已行动起来,并将自动驾驶技术的爆发点不约而同地指向了2020年。
      从国外巨头通用、宝马、福特、丰田,到国内车企北汽、比亚迪、吉利……如果几年后自动驾驶汽车真的来到身边,你又会如何选择?
  
国际车企决战2020
       近期,历经几年的暗中摸索,各大汽车公司的自动驾驶试验成果纷纷浮出水面。
       今年10月,原本宣称不会发展全自动驾驶汽车的丰田,公布了其正在开发的自动驾驶试验车的试验结果,该试验车通过自动驾驶实现了并线、车道保持、变道和分流等操作,并计划于2020年实现商品化。
       随后,福特在上海宣布,将推出更加环保、智能的产品和创新的移动出行技术。福特中国CEO罗礼祥表示:“福特不会做第一家把自动驾驶汽车推到路上的公司,但福特一定是把可以走进千家万户的自动驾驶汽车推到路上的第一家公司。在这场较量中,福特必胜。”福特显然要在商品化过程中加速。
       不过通用对自动驾驶车型商品化的推进速度似乎更快。按通用的规划,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2017款雪佛兰Volt沃蓝达将在新的沃伦技术中心园区内实沃蓝达将在新的沃伦技术中心园区内实现自动驾驶。其实自2012年以来,通用汽车一直在测试其“超级巡航”(Super Cruise)自动驾驶技术,这一技术已经确定将率先配备在2017款凯迪拉克CT6车型上。与此同时,日产和奔驰、奥迪的脚步并不慢,均已宣布将在 2020年上市自动驾驶汽车。沃尔沃更是将计划提前3年,预计在2017年给瑞典的100个消费者提供自动驾驶汽车测试。
        此后,包括博世、大陆、奥托立夫等汽车部件供应商,也纷纷开始投入到自动驾驶汽车的研究。而谷歌、苹果等科技巨擎的参与更让这一领域风云骤起。
       据了解,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目前已经能够进行每周10000公里的公开道路测试。除了没有配备方向盘外,在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的身上,连油门、刹车、后视镜等传统汽车最基本的汽车操控部件都没有,取而代之的是软件和传感器来帮助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按照计划,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将于2020年正式推出。
       相比传统汽车,伴随着高科技而生的智能汽车发展速度无疑更快。对于潜在的巨大商机的渴望,也是各大汽车巨头加快脚步的重要原因。业内人士预计,到2025年自动驾驶功能的全球渗透率将达到12%~13%,相关市值约为420亿美元。由此可见,如能在2020年成功占位,也就实现了未来对利益的分割。
  
国内车企集体迎战
       与国外力争2020年实现无人驾驶的愿景不同,受困于复杂的道路环境,中国拟计划实现无人驾驶的时间在2030年。
       虽然计划实现的时间比国外晚了10年,但事实上,一汽、上汽、北汽、广汽、吉利及比亚迪等自主品牌车企已开始加速布局。2013年8月,上汽集团正式与中航科工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中双方将在无人驾驶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上汽也展示了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智能驾驶汽车IGS。
       上汽集团相关人士表示,经过路试,在时速60~120公里的工况下,该车已经初步实现远程遥控泊车、自动巡航、自动跟车、车道保持、换道行驶、自主超车等智能行车功能。
       “我们争取在2020年让上汽的汽车具备高速公路自动驾驶功能,争取再花10年时间,上汽能够响应业内趋势,可以做到全工况、全环境下自动驾驶。”上汽集团表示。
        除了上汽,广汽集团也正式宣布与中国科学院共同研发无人驾驶技术;而比亚迪则携手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通讯研究院(I2R)开始共同研发自动驾驶技术。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曾公开表示:“在未来的2~3年内吉利汽车也将推出无人驾驶汽车。”
        相关研究机构预测,未来5~10年,无人驾驶汽车或将进入消费者普及期,行业关注度将不断提升,汽车业也将得到快速发展。
        “在明年北京国际车展,我们力争要推出一款可供试乘试坐的无人驾驶产品。”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汽车智能化峰会上,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不仅抛出北汽对于汽车智能化的产品规划,并且透露北汽和乐视将有更重要、更大范围的大合作,“预计会在年底前正式对外发布。”
       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冯飞表示,自动驾驶作为产品智能化的最高表现,将是全球未来竞争的一个制高点,国内企业别无选择。
       相比国外巨头的2020年规划,国内自主车企对自动驾驶进程的规划并未落后。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表示,今年5月国务院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将成为引导国内车企发展的重要纲领。据介绍,在《中国制造2025》中,对智能汽车、汽车智能化发展都给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且树立了标尺。其中提到了两个方面的目标,到2020年主流车企要掌握智能辅助驾驶的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另外要初步建立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及生产配套体系;到2025年,也就是《中国制造2025》第一个10年实现的时间,要掌握自动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建立较为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生产配套体系及产业群。
       “这两个步骤是我们现在已经看清的汽车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方向的两个重要步骤。”朱宏任表示。
 
未来并非一路坦途
       2014年,中国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前瞻科学研究院院长陈效华在首届中国智能汽车国际论坛上曾表示,国内多数车企在研发智能汽车中,都会遇到高投入、缺人才、长周期、淡理念、企业内部及政府持续支持力度弱、技术壁垒难以突破等诸多难题。
       其中,他还透露目前国内所有的智能汽车,全部是基于量产车型上做二次开发,一做二次开发就会出现先天性的一些问题。“目前自主车型正在介入智能车开发,主要是基于量产车型,最后结果是以破坏原车的性能为代价。”
       “我们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每走一步都困难重重。”徐和谊对于智能化遇到的问题毫不讳言,“在智能汽车的研发上,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关键的、共性的、核心技术的缺失。”徐和谊认为,国外大企业不仅垄断着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并且敢于投资,在竞争中优势明显。“更让我们忧虑的是国外几乎所有的整车企业都在智能化研发与应用方面投入巨资,前瞻布局,而世界级系统的供应商甚至先于国内整车企业开展了汽车智能化方面的研发。”
       徐和谊坦言,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在汽车智能化方面的研发、投入还相对较少,懂得智能汽车技术的尖端人才极为匮乏,而且科研单位与整车企业之间对汽车智能化理解的差异也较大,产学研尚不能紧密地结合,交通守法意识淡薄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汽车智能化产业的发展。“此外,谷歌、苹果这样的IT巨头,现在也加入了智能汽车的开发行列,来自IT行业的竞争也让汽车企业感受到深深的压力。”
       除了技术上固有的短板与发展上的滞后,国内政策与标准的缺失也让身处其中的车企无所适从。“特别是对于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传感系统、车载终端等,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朱宏任介绍说。而冯飞则认为,未来的造车不论是以互联网的协同为主,还是以造车企业为主,最重要的是保证汽车的安全,保安全是底线,无人驾驶汽车要真正上路,还将面临法律和道德方面的困难。
       自动驾驶汽车已经渐行渐近,无论是汽车巨头还是自主车企,5年后谁能真正调动起消费者的热情,谁就将是赢家。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