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 · 官方网站

服饰美容-三月生辰石之二

2016-04-25 admin
三月生辰石之二——血玉髓
                                                                                                                                       
                                                                                                                         吕林素/文 高云富/图

   
血玉髓也是欧美传说中公认的三月生辰石,而且是白羊星座的幸运石,象征耐力。
    血玉髓那各具形态的深红色斑点、条带或团块,状如血斑,散布在整个深绿色的玉髓块体上,可以构成各种精美的花纹图案。
    对于血玉髓来说,只有做工精美的或皇家御用的古董首饰或工艺品,以及纹饰优美的、精雕细刻的当代首饰或工艺品,才具有一定的收藏投资价值。

名称由来
    血玉髓,亦称“血滴石”,英文名称为Bloodstone或Heliotrope,前者得名于神话,在基督受难期间,血滴落在绿色玉髓上变成血玉髓,有的文献译为“鸡血石”,简称“血石”,实不妥;后者源自希腊语helio——意为“太阳”,以及trepein——意为“转动”或“方向”,两词合起来就是“向日葵”之意。近义词“血碧玉(Bloodjasper)”在宝石商贸中被广泛应用。这里的碧玉(Jasper),又称“碧石”,是指成分不纯的、不透明的玉髓——含有大量杂质,特别是三氧化二铁(Fe2O3)和粘土质。而我国宝石界将绿至暗绿色的软玉(和田玉)叫做碧玉(Green nephrite),两者完全是两回事,千万不要混为一谈。

文化传承
    血玉髓具有古老的传说和悠久的历史。古人认为它具有一些神奇的特性,因而已经被魔术师使用超过3000年了。早在公元前1世纪,按照古希腊自然哲学家达米格尔翁(Damigueron)的学说,血玉髓是健康的守护者,并提供保护,防止上当受骗。公元1世纪,古罗马学者老普林尼首次提到了魔术师将血玉髓用作隐形石。公元4世纪,Damigeron在《宝石的美德(The Virtues ofStones)》中写到,血玉髓具有呼风唤雨、导致日食的特性,并且在预言中具有特殊的美德。例如,木制法国圣·斯蒂芬( St Stephen)的圣骨匣盒,其表面镀银,并镶嵌血玉髓装饰,制作时间约为公元12世纪末。
    据说,血玉髓能使太阳变得更红,并出现电闪雷鸣。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携带血玉髓护身符,可刺激预言能力,避免闪电,召唤风暴或地震,并保持良好的健康。古埃及人在战争中用它神奇地打败了敌人。古巴比伦人还将它用于占卜中,因而被艾伯特大帝(Albert theGreat,11931280年)称为“巴比伦之石(The stone of Babylon)”。在欧洲中世纪,血玉髓被用于表现教徒鞭笞和殉难的雕刻品。血玉髓作为护身符,人们相信它可以增强身心活力,预防佩戴者流鼻血;可以带来智慧和勇气,给予佩戴者睿智,并且在法院诉讼中获胜;可以使局势更清晰,给予佩戴者敬重,镇怒平绪,并帮助决策,有助于平息侵略和暴力。无论如何,所有道路的大门,都向拥有雕刻血玉髓的主人敞开,并让他们如愿以偿。
    在健康方面,当心力交瘁时,血玉髓可以帮助恢复活力。据说,它具有止血作用,在过去,许多战士携带它上战场;它具有排毒功效,推荐用于肝、肾和肠道的保健;它又被誉为退烧、治疗炎性疾病和肿瘤的良药,若先将它浸在冷水中,疗效更好;它还是很好的“女子石”,可减轻月经和更年期症状,帮助女性维持体力;它的咒语是“生育”,佩戴它可防止流产,提高生育能力。这些信息只是传说,并不能代替医生的建议。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作家乔万尼·卜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1375)所著《十日谈》中卜伽丘的故事之一,就描述了血玉髓的特点。长期以来,它都作为保持健康和青春的标志。特别是,早在15~20世纪的传统生辰石中就有它的身影,已知罗马、阿拉伯、波兰、俄国、德国、美国、英国和日本等9个国家或民族都将它作为三月生辰石,并且前4个国家或民族竟将它作为三月份惟一的生辰石,可见血玉髓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红火。

了解品类
    在玉髓(隐晶质石英集合体)的迷人世界里,包括白玉髓、红玉髓、绿玉髓(如“澳洲玉”)、蓝玉髓(如“台湾蓝宝”)、黄玉髓(如“黄龙玉”)和紫玉髓以及玛瑙等品种,而血玉髓是绿玉髓中的一个变种。

血玉髓
    是指在半透明至不透明的绿至深绿色(含针状角闪石等包裹体)的玉髓背景上,显示有红色到棕红色甚至黄色斑点(赤铁矿包裹体),有如“血滴”,故名,这是“经典的”血玉髓,又称“红斑绿玉髓”。化学成分为SiO2,二氧化硅,摩氏硬度6.5~7,密度2.61g/cm3,折射率1.53~1.54。过去,优质血玉髓主要来自于印度的卡提阿瓦半岛(Kathiawar Peninsula);如今血玉髓主要来自巴西和澳大利亚,此外还产于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保加利亚、苏格兰、美国和中国的吉林等。


鸡血石 
    英文名称Chicken-bloodstone,在中国专指含辰砂(朱砂,HgS)的粘土矿物(包括地开石、高岭石、珍珠陶石和叶蜡石等),因含鲜红色辰砂似鸡血而得名,其摩氏硬度仅为23,主要用作印章或工艺雕刻材料,包括昌化鸡血石和巴林鸡血石,主要产于浙江省临安市昌化镇和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镇。

桂林“鸡血玉”
    是指由海底火山喷发带出的SiO 2沉淀而成的、一种致密坚硬的硅质岩———碧玉岩(Jasperrock)。主要由玉髓和自生石英组成,常含氧化铁、粘土质和有机质,因而色彩丰富。即在黑、白、绿和紫等多种颜色的背景上,点缀着形态各异的红色斑点、条带或团块,酷似“鸡血石”,因产于广西桂林龙胜地区而得名,曾用名叫做桂林鸡血石、龙胜鸡血石、桂林红
碧玉、桂林鸡血红碧玉和龙胜红碧玉。

选购要领
    血玉髓的挑选主要从血滴、基底(或地)、块度和工艺这4个方面入手,并进行价值评估,其中血滴是决定其价值大小的首要因素。“血”的好坏由血色、血量、浓度和血形等因素决定。“血色”要求纯正、浓艳而灵动。通常血色有鲜红、朱红和暗红之分,其中以鲜红最佳,并要与基底或地既对比强烈又融为一体。“血量”要求越多越好,所覆盖的面积越大越好。当然,血量太少,其品级越低。“浓度”要求浓密而不稀疏。血的分布按聚散程度有浓(即血分布集中)、清、散(即血分散而不集中)之分,以血浓密者为上,清淡者次之。“血形”以团块状血、条带状血为佳,星点状血次之。若不同形态的血所构成的花纹图案美观,其品级可大大提高。
“地”的好坏由颜色、透明度、质地和净度等因素决定。“地色”要求纯正、浓艳而均匀,并以呈均匀绿色的单色地为佳。“透明度”要求越透明越好。通常呈半透明到不透明,以半透明的深绿色底最佳,而以不透明的灰绿色至灰黑色底次之。“质地”要求越细腻越好。通常质地都较细腻。“净度”要求越干净越好。肉眼干净、无黑点、无绵绺即可。
块 通常块度较大,同等品质,块度越大越好。
工 要求对称性好、抛光度好、寓意要好。血玉髓呈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块体,通常加工成扁平面或梯形面,用作戒指或吊坠,过去曾被用来雕刻图章戒指,还加工成小雕像以及其他装饰品如装饰画,也加工成实用器具,如碗、笔筒和镇纸等。一些品质较差的材料通常加工成随形坠和珠串等。

收藏投资
    血玉髓属于玉髓家族中的一员,也是古今中外价位比较“接地气”的宝石之一,通常按件或块计价。根据高云富市场调研发现,在国际珠宝市场如印度市场上,高品级的血玉髓每件为500~2000美元,中品级的每件为300~500美元,而低品级的价格就相当便宜了。

古董首饰或工艺品
    血玉髓在古代是一种很受欢迎的宝石品种,原因有三:颜色红绿对比强烈,血滴可构成许多观赏性强的天然纹饰图案,很符合古人的审美观;耐久性好,硬度较高、韧性较强,适于雕刻和镶嵌;稀少性,在古代它主要来自于印度的卡提阿瓦半岛。
    因而,不乏做工精良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皇家御用的古董血玉髓首饰及其艺术品流传至今,在历史类或艺术类博物馆有展示,也可在古董拍卖行中见到,具有一定收藏投资价值。例如,法国路易十五( 1710-1774
年)涂漆鼻烟盒,呈矩形,其周边用黄金镶嵌,其表面描金图案并镶嵌有血玉髓装饰。银镀金血玉髓碗,其底座还用具有油画效果的长方形血玉髓板装饰,作品由英国摄政时期公认的最伟大的银匠雕刻大师保罗·斯托尔( Paul Storr,1771-1844年)于1824年制作完成。


当代首饰或工艺品
    血玉髓在当今由于不再稀少,因而沦为一种比较廉价的宝石品种。不过一些材质好、纹饰图案奇特优美、材料运用好,特别是血滴的运用或布局恰到好处,对血滴进行巧(俏)雕,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良好的、做工精良的、有创意的作品,也可作为博物馆或个人的收藏品。

保养秘籍
佩  血玉髓的摩氏硬度为6.5~7,尽管具有一定的脆性,但也可雕刻,这表明它是相对耐用的宝石首饰,适于正常佩戴。不过佩戴较大颗粒的血玉髓胸坠,不要与坚硬物质撞击。
清  血玉髓的化学性质稳定。用蘸着温暖起泡肥皂水的湿布,擦拭清洁血玉髓首饰及其艺术品即可。
存放血玉髓容易被其他硬度更高的宝石划伤。因此,注意不要将血玉髓首饰及其艺术品与任何硬度高于它的宝石及其首饰混装存放在一起,以免损伤。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5919658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